杨振宁:同为院士,有人被全球盛赞,有人却被怒喷

前几天,袁隆平老先生离开了我们,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陷入了悲痛之中,但在有关消息的微博等消息下,却有一些刺眼的评论,这些评论提到了一个人:杨振宁。这些评论大致的意思是杨振宁根本不配与袁隆平比、杨振宁对中国没什么贡献等。

然而这样一个人,他几乎包揽了全球所有顶级的科学奖项,其研究出的理论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种进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人却给他贴上了“晚节不保”“不爱国”“老牛吃嫩草”这样的标签。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理论、杨巴斯克方程三大成就我们都可以将他称之为“神”,那么就这样一位世界历史级别伟大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招黑呢?今天,我们一同浅看杨振宁先生的故事。

杨振宁,199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国有句老话叫虎父无犬子。杨振宁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这与他的父亲是离不开的。杨振宁的父亲是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杨武之先生。杨武之出生于清末时期,所见所闻让他有了“科学救国”的理想。于是在27岁赴美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学习,而后又在芝加哥大学深造,成功拿到博士学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博士。

杨武之在完成学业后便马不停蹄地回国,将自己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当中。他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长期任职,为中国现代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武之的一生看遍了清末民初的风风雨雨,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一路的艰辛不易。因此杨武之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心极其强烈。直到去世时,还不肯原谅杨 振宁所干过的一件事——入美国籍。

杨振宁作为长子,父亲对他的关注度最高,期待也就最高。杨振宁常说,是父亲的影响让他早年间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后来从事物理工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杨武之的谆谆教诲下,杨振宁很小便发挥出出色的才能,仅16岁,杨振宁便考取了西南联大,而此时他才刚刚高二。西南联大的知名度在历史上地位极高,是抗战时期的一所临时性高校。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组成,师资力量极为雄厚。西南联大校史仅八年,但却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傲人丰绩。起初,杨振宁学习的是化学。但是慢慢地杨振宇开始对物理感兴趣,并且在物理领域发光发热,从而很快地转入物理系,顺利考取研究生。

1945年,杨振宁获得公费留学深造的机会,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崇拜,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系。1949年这一年,是中国崭新的一年,同时也是直接改变杨振宁的一年。这一年,他从学生转变为学者,顺利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物理学理论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界对“宇称守恒理论”深信不疑,甚至将次理论视为物理学中心理论之一。直到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联名发表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举轰动科学界,两人名声大噪。次年两人凭借此理论荣获诺贝尔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李政道1962年加入美国籍,杨振宁1964年加入美国籍)

如此殊荣,却成为了杨振宁的“黑点”。原因竟是因为当时有着杨振宁为了让自己更出名,所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中都要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

杨振宁还有两个最大的“黑点”就是不爱国

1950年前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才之际。政府大力号召留洋学子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想尽一切办法只为回国,而杨振宁却选择了留在美国,并在196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其形象在大众心中一落千丈,被冠以“忘国”“枉国”等名号。坊间传言称,杨武之曾多次劝说甚至命令杨振宁回国,但都遭到了拒绝,这一直是杨振宁父亲的心病。

可事实往往不是像表面那样简单。杨振宁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目的,也只不过是追求极致的科学。因为杨振宁作为一名纯粹的物理学专家,研究就相当于他的“命根子”。而且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需要的是“学成”的科学家回国建设。而此时的杨振宁只不过才刚读完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博士。对于美国先进物理知识等还未有系统全面的接触,因此,如果那时候的杨振宁回国,可能做出的贡献就不会那么大了。

我们不能忘的一些事实是,杨振宁是在1971年第一个发起“保钓运动”的华裔,利用自己 国际影响力坚决维护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1971年夏,美国解除来华禁令,杨振宁迫不及待地飞往祖国的怀抱,成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杨振宁从未放弃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

杨振宁在中美关系破冰后,多次回国探访,杨振宁对教育事业格外上心,向邓小平提出创办科大少年班来培养人才,针对青少年学生方面,则专门设立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与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多项奖励。此外,杨振宁创办“全美华人协会”,以自己最大限度的能力帮助留美留学生的学业。 此外,杨振宁先生还以自己的影响力,将林家翘、姚期智等翘楚科学家“吸引”回国,为他们在清华找好工作。并且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筹到2亿美元的科研经费。中国第一批一流物理实验室也是由杨振宁先生组成。

后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国,无数人立马开始了口水攻击,说他“老了,在美国不吃香了”“没什么研究成果了,没用了就回国”等等,但事实却是,杨振宁先生拒绝美国高薪,坚持回国,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亲自授课。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成为中国公民。17年2月,杨振宁先生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