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2025年06月10日02:42:06 科学 1141

在新疆的浩瀚沙漠中,阳光如同熊熊烈焰般肆虐,

中石化的一项“重磅”投资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他们投了近30亿人民币,开始了一项光伏制氢的实验性项目。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这个项目听起来似乎有些疯狂,甚至让许多人质疑,

为什么要在新疆广袤的沙漠中建这么一个看似复杂的能源项目?

先发电,再制氢,再用氢气发电?这到底是聪明的布局,还是明摆着的“多此一举”?

难道不能直接用光伏电池发电,直接将电能送入电网,直接为工业和家庭供电吗?

为什么要经过这么多环节,浪费那么多时间和资源?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一切从光照开始”

要知道,光伏发电作为全球最热门的绿色能源之一,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主流解决方案之一。

那么,为何又要引入氢气这一中间环节?从经济性、技术性到环保性,种种疑问接踵而至。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为什么在电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还要用光伏电解水来生产氢气,再利用氢气发电?

随着深入了解项目背后的原因,你可能会豁然开朗,甚至会对这一看似“多此一举”的做法产生由衷的敬佩。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新疆,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似乎是全球最适合光伏发电的区域,

几乎没有任何地方能够像这里一样,全年都有超过80%的时间沐浴在阳光下,

对于光伏发电来说,几乎完美的环境。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在新疆的沙漠中,太阳从清晨到傍晚一直没有离开过天际,毫不留情地将它的光照倾泻到大地上,

这里每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是其他地方的两倍还多,

甚至在冬季,地面温度可以保持相对较高,为太阳能电池板提供了理想的发电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下,光伏发电的潜力几乎没有上限,光伏板不断吸收阳光,转化为电能。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些电能如何储存?如何在电力需求高峰时依然能够稳定供应?

光伏发电的最大难题就是储能,虽然有许多种方式储存电能——比如抽水蓄能、电池储能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巨大的成本问题。

而且,电池储能在一些地区的环境条件下也难以长时间保持高效性。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于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解决方案被提出了——将光伏发电的多余电能,

通过电解水的方式转化为氢气,再在需要时通过燃烧氢气来产生电力。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复杂不等于浪费”

你可能会问:“电力用完了,我直接用电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折腾这么多中间环节,搞得像一场复杂的化学实验?”

你可能认为,电解水、氢气存储和发电这些步骤,听起来简直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事实并非如此,在能源系统中,“储存”才是最关键的环节,

大家都知道,电能是难以存储的,即便是你通过先进的储能设备将多余电能存储起来,

所需的设备成本极其高昂,且在长期使用后效率也会下降。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因此,将电能转化为氢气储存,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

当电网处于负荷较轻时,将光伏发电的多余电能转化为氢气,储存起来,等到用电高峰时,便能通过氢气发电来平衡电力供需。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虽然这个过程听起来有些“曲折”,它的优势却不言而喻——它有效解决了电力储存难的问题,

而且,氢气本身作为一种能源载体,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它不仅能在常温常压下储存较长时间,而且在转化为电能时,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其质量热值高,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不仅可以用于发电,甚至在未来还可以驱动氢能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因此,虽然光伏发电通过氢气的转化环节会损失一些能量,

但与直接浪费电能相比,这是一种更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从水电站到光伏氢气”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个可能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水电站的“抽水蓄能”系统。

丰宁水电站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在这座水电站中,多余的电力并没有直接送入电网,

而是通过将水从下游抽到上游的方式储存起来,等到用电需求高峰时,再通过水流发电,输出电力。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这种储能方式虽然在电力转化过程中会有能量损失,但它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这种思路,正是中石化光伏制氢项目背后的核心理念,

当然,抽水蓄能也存在其局限性——它依赖于水资源,且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光伏制氢作为一种化学储能方式,却能突破这些限制。

不需要依赖水源,也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氢气储存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绿色未来”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有些人可能会对氢气的安全性产生疑虑,

毕竟,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如何保证其安全使用呢?

其实,现代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应对这些问题。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通过高压储氢和液氢技术,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已经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而且,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前景非常广阔。

它的热值高,燃烧后不会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完全符合全球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趋势。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氢能无疑是未来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光伏制氢的方式,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不仅可以解决电力储存的问题,

也为全球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解决方案。

“从怀疑到认可”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回顾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最初的怀疑和质疑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支持,

光伏制氢,不再是一个复杂而低效的“多此一举”,

而是一个具有远见的、充满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这项技术的成功,将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借鉴,

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与降成本的背景下,氢能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场能源革命的开端,虽然它起初充满争议,

但正如许多创新技术一样,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其真正的价值,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未来,当更多的光伏发电与氢气储能技术相结合,

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而这一切的开端,就在新疆的沙漠之中。

文编辑:X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推进矿业资源绿色开发 2025-05-24 05:44·金台资讯

30亿项目是多此一举?先用光伏发电,再用电制氢气,氢气再来发电 - 天天要闻

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中国石化:加快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2024-05-18 10:34·新华社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弘扬科学家精神,北航教授陈虔携人工智能遐想走进西红门镇 - 天天要闻

弘扬科学家精神,北航教授陈虔携人工智能遐想走进西红门镇

“当AI从工具到与人类齐平,再到超越人类,我们该如何自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向在座的听众们抛出这一问题。这是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人民政府礼堂举办的“以科学的态度认知人工智能与我们的关系——从初始到对未来的期许”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现场,陈虔为西红门镇政府近百位公务员带来一场融合AI技术解析与...
刚刚!武大宣布:成立新学院! - 天天要闻

刚刚!武大宣布:成立新学院!

7月2日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成立大会在该校举行学院将从小米、宇树、乐聚、优必选等机器人、智能制造头部企业聘请10名产业教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武大机器人学院执行院长肖晓晖教授在会上介绍,新成立的机器人学院2025年将招收90名本科新生,将依托武大
字节、快手、腾讯同时加入专利池 - 天天要闻

字节、快手、腾讯同时加入专利池

作者:黄莺2025年7月1日,总部位于美国的专利池管理机构Access Advance LLC宣布视频分发专利(Video Distribution Patent,VDP)专利池的首个进展——首批被许可方和许可方名单,其中字节跳动、快手和腾
论证70余年,黄河上的“超级工程”要来了? - 天天要闻

论证70余年,黄河上的“超级工程”要来了?

什么项目值得争论70多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论证,前后历经七十余年,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前期工作迎来最新进展—— 宁夏中卫市自然资源局近日发布《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证前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公布了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拟选址位置、拟用地面积等信息。 黄河流域治理长期...
第41次南极考察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听4位科考队员讲 - 天天要闻

第41次南极考察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听4位科考队员讲

原标题: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弘扬科学家精神)一次卸货任务中,承担人员转运任务的“雪鹰301”直升机正在降落“雪龙2”号艉甲板。科考队员在海拔4000米的冰原上拔出手摇钻。科考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闻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盖房子,要从地球上运建材吗?长期留驻月球,饮用水也要地球“发货”、飞船“快递”吗?“不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测实验室时,记者从科研人员口中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月壤3D打印系统设备。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 天天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新华社记者郭晨、班娟娟、姚远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