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你是疫情后的幸存者吗?今天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虽然大部分的人都感染过新冠,但其实,严重到住院的还是小部分人,一些人甚至没有高烧多久,也没有咳嗽多久,没有住院,然后就觉得自己“幸运”地挺了过去。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关注过自己的身体信号?比如是不是容易累,爬个楼就喘,心跳忽快忽慢,有时候胸口一紧,睡觉也难安稳。而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医院检查,基本上是查不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最近,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公布了一项研究,可能会改变我们今天对阳康的理解。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感染新冠一年后、即使检查结果“正常”、即使只是轻症,心肺系统里仍可能持续性炎症反应,默默破坏我们的健康。
研究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pet/mri联合成像。这种技术不仅能看器官的结构变化,还能看到它们的“活动状态”,就像一张能拍出器官“情绪波动”的动态照片。研究对象是100名2020年底到2021年中感染过新冠、后来出现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心慌等症状的人。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人心脏或肺部仍然处于炎症状态。
这些炎症表现并不简单,有的出现在心肌——也就是心脏的“动力引擎”;有的集中在心包——包裹心脏的“保护膜”;还有的干脆攻击了心脏的瓣膜和主血管,比如二尖瓣、主动脉和肺动脉。pet/mri成像显示,很多人的心肌已经出现了类似心肌炎的瘢痕,心包在渗液,而这些都不是能靠感觉就察觉到的事。
要知道,这些参与者在感染前根本没有任何心肺基础病史,都是原本健康的成年人。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在感染新冠差不多一年后才被发现的,说明这不是“当时就出问题”,而是病毒走了、炎症留下了、问题慢慢累积了。
研究还进一步验证了炎症不仅仅存在于影像上,血液里的“信号蛋白”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团队检测了参与者血液中的几十种免疫调节蛋白,发现很多和炎症相关的指标都“飙红”。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异常,能提前预警很多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问题,比如心力衰竭、瓣膜病变、肺动脉高压……这都是平时感觉不出来,但一旦出事就要命的慢性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早就“转阴”了,半年一年过去了还觉得自己动一动就喘,睡一觉还是累,心跳偶尔莫名其妙跳得快,甚至连医生都说查不出什么毛病。
研究团队表示会继续追踪这些参与者,看看几年后他们是否真的会发展成更严重的心肺疾病。而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就是探索pet/mri影像和血液中的这些信号,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们:谁是“高危人群”,谁最有可能从无症状走向慢性病,从感觉良好走向突发病。
这项研究也让我们看到,现在最关键的是——重视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如果你的心肺有点不对劲,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像以前那样能跑能跳能熬夜,不妨想一想:是不是你的身体,其实还没真正从那场病毒风暴中恢复?
而关于如何修复疫情后身体创伤?欢迎添加微信chen2025hk,加入【后疫情健康管理群】,仅需9.9,就能获取更清晰的判断、更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以及独家资料与交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