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2025年04月06日07:40:13 科学 2273

4月1日,缅甸全国鸣笛1分钟,哀悼在3月28日强震中遇难的人们。这场地震是全球大陆近十年来震级最强的一次,震源深度30千米,破坏力巨大。震中距离缅甸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只有17千米,多座文化古迹被损毁,建筑呈粉碎式、下沉式坍塌。到了4月2日,地震第5天,人们已经很少再谈论有人生还的可能。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在地震发生120小时后,由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四支队伍组成的救援力量,来到这家名为金色乡村的酒店开展排查。一开始,生命探测仪只发现非常微弱的生命信号,像是猫或者老鼠。出于对生命的严谨和尊重,队员们从酒店的另一侧再次探查。这一次他们确认这微弱的信号,来自一位坚持了12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专家 张煜:我们还是比较激动,这个受困人员的生命力,包括他的求生欲非常顽强。我们也会受这种希望的感染,在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想的就是,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金色乡村”酒店一共7层,地震发生后,一层二层已经完全塌陷,而要营救的被困者正位于2楼的207房间。如示意图所示,救援人员要从三楼的窗户进入,穿过走廊,到207上方的307.从地板开始破拆。当时,酒店已经倾斜,还时常发生余震,为避免破拆打破大楼的受力结构,发生二次垮塌,结构专家要根据现场快速计算,制定营救方案。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专家 张煜:我们的每一个操作都必须精准,像在给废墟做手术一样,每一次敲击,我们都需要考虑下一步行动的衔接,比如开每一个洞口,都要考虑担架最大的对角线长度是多少,能不能在这个空间里面顺畅通过。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方案确定后,救援人员开始迅速扩大开凿范围。

由于切割的钢筋都比较锋利,为避免被困者划伤,救援人员将酒店窗帘拆下,塞进了洞里。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耗时一个半小时,楼板上终于打出一个约50厘米宽的生命通道,为让受困者能顺利地爬上担架,一位救援人员冒着危险摘下防护帽,钻进低矮的通道中。他请翻译转告被困者,一会儿就挪到他的位置,背对着救援人员。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专家 张煜:这个时候要给他戴上眼罩,因为他长时间处于黑暗的环境,受到强光的直射,眼睛可能会没办法适应这种光线变化,容易遭受一定损害,金色毯子名字叫急救保温毯,为了出去防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有体温升高的情况,让他身体状况尽可能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后续得到医疗支持的时候,存活概率会大大提高。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经随队医生初步检查,男子生命体征平稳。10位救援队员将他送上救护车。此时,他被困已超过125个小时。据家人介绍,男子今年52岁,是一位司机,来这里出差。地震发生后,酒店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没有生还者”。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获救男子侄女:非常感谢中国的救援队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来拯救他们的生命,非常感谢中国。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3月28日缅甸地震发生后,我国是第一个宣布紧急援助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派出救援队的国家。有近30支中国救援队,超过500名救援队员在缅施救。截至本周三(4月2日),中国救援队伍共救出幸存者9人。救援队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支持,不少懂中文的华裔,充当翻译志愿者,与救援队伍一起深入废墟地带。在这场天灾面前,跨越国别和语言的合作,守护了生命的奇迹。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专家 张煜: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连续作战30多个小时,实在撑不住,我就在地上铺了一些纸板,简单睡了一会,但是我醒来的时候,我竟然发现我的旁边当地人点了蚊香,还支了蚊帐,特别感动,也让我们真的是充满干劲,去把这些生命尽可能搜救出来。

来源:央视新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研究发现石榴皮可用来制作可食用的草莓保鲜涂层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石榴皮可用来制作可食用的草莓保鲜涂层

如果你吃过石榴,一定会知道石榴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厚厚的果皮组成的——这些果皮通常会被扔掉。然而,这些果皮就可以用作可食用的涂层,帮助防止草莓腐烂。将试验草莓浸入石榴提取物涂层中虽然所有水果都容易变质,但草莓的保质期特别短。
《科学》警示:1岁前接触抗生素,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 - 天天要闻

《科学》警示:1岁前接触抗生素,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

2025年3月7日,发表于知名期刊《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生命早期微生物对胰岛β细胞发育及糖尿病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关键发育阶段接触抗生素(纳入本项研究的小鼠相当于人类婴儿 7 至 12 个月),会抑制胰岛β细胞的生长,进而增
科普|结石“家族”大揭秘 - 天天要闻

科普|结石“家族”大揭秘

澎湃新闻记者 蒋立冬 AI创意在人体这个精密的生命系统中,某些器官正在悄悄上演着“水晶奇观”。当尿液中的矿物质浓度超过临界值,那些原本溶解的微小粒子就会像冬季窗棂上的冰花般结晶成形。这些形态各异的结石不仅是人体代谢失衡的警示灯,更是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让我们走近这些特殊的“地质构造”,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从太空上扔下一张纸,会完好无损地飘落到地面吗? - 天天要闻

从太空上扔下一张纸,会完好无损地飘落到地面吗?

假设我们从空间站(约 400 公里高度)释放一张纸,它的初始运动状态就与空间站同步。空间站以约 2760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绕地球飞行,这意味着纸张一开始也会具有这样的高速。在这样的速度下,纸张并不会立即朝着地球下落,而是会在轨道上运行
“人民科学家”赵忠贤 - 天天要闻

“人民科学家”赵忠贤

“人民科学家”赵忠贤图为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演示磁悬浮现象(2017年1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致研,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 赵忠贤,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
中国探月新突破!世界首台月壤打砖机问世,月球建房不是梦? - 天天要闻

中国探月新突破!世界首台月壤打砖机问世,月球建房不是梦?

厉害了我的国,简直是太神奇了。我国已经研制世界第一台月球打砖机,它可以把太阳能聚集起来工作,产生一千四到一千五百摄氏度的高温,把土壤融融,这样就就地取材,通过3D打印技术将土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土壤砖。这样就不需要带水泥去月球了,完全就是就地
我眼中的郑强教授 - 天天要闻

我眼中的郑强教授

郑强教授是著名的网红,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我觉得他的一些立场和观点,并无大的问题,多数我都非常赞同。但是,我对郑强的行事风格,是不敢苟同的。他讲的那些大道理,似乎并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一些大路边上的极其简单的道理。可以说每一个担任领导的人
《简牍探中华》独家公开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 天天要闻

《简牍探中华》独家公开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内容丰富的简帛文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西汉时期经济、艺术、医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它们的主人是谁?将为我们诉说怎样的历史故事?4月6日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