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2025年04月02日04:50:11 科学 8233

今天起,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展览在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

展览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为主线,围绕工程历史背景、研制历程、主要成就、未来任务等,以实物实证与历史档案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系统展示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的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月球陨石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玉兔号”月球车

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烙下中国月面印记,从突破月背中继通信技术架设地月“鹊桥”,到“嫦娥五号”携月壤凯旋。工程研制团队一条龙攻关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

展览生动讲述探月人以坚定信念将中华民族千年揽月梦想化为现实,充分展现探月工程作为我国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工程,为建设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注入的强劲动能,为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作为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的首站,本次展览为期2个月,后续还将启动探月精神宣讲、全国巡展等系列活动。

五大重点展品:

1、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签名版)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

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立体相机是一种图像传感器,随飞行方向对月表目标进行推扫式扫描,得到月表同一目标的3个不同角度的图像,拍摄同时,嫦娥一号搭载的激光测距仪记录了月面的高程数据,这样传回的数据既有月表照片,还有与照片上地形相关的高度信息。经科学家整合、处理,制成了我国第一张全月图,分辨率为120米。

签名者为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姜景山、龙乐豪,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2、玄武岩国旗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

科研人员在研究月壤时发现,其成分组成虽然复杂,但以二氧化硅为主,确认月球上广泛分布玄武岩,通过匹配分析,最终选择了数据和月壤成分非常接近的玄武岩矿作为国旗的原料,可作为月面原位制造的一次探索。

玄武岩粉碎、融化后再拉成只有头发丝直径大概三分之一的细丝,纺成线,这样织成的特殊布料,做成的“石头版”织物国旗,可耐低温、抗高温,抗辐射,确保国旗在月面永不褪色。

3、嫦娥六号返回器和嫦娥六号降落伞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

在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距离地球5000多公里的时候,返回器就会下“车”,开启再入返回之旅。返回器虽然个头小,但是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快,高温烧灼不可避免。

为保证返回器既防热又抗烧蚀,嫦娥六号借鉴了嫦娥五号返回任务的经验,根据不同部位耐烧灼和隔热的具体需求与指标,制备了一件量身定制的“贴心防热衣”,保障其安全顺利返回地球。

在降至距地面约20公里高度时,嫦娥六号返回器转入开伞姿态。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自主检测大气压力,判断高度,弹出伞舱盖,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

为确保返回器安全着陆于预定地点,降落伞以两级减速的方式,绽放两次“红白伞花”。第一级是一朵只有2平方米面积的“小花”,它是减速伞,负责“踩一脚刹车”,对返回器进行初级减速,并在完成任务后分离拉出主伞。第二级是一朵约50平方米的“大花”,从外观上看像是由一环一环的风帆组成,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环帆伞”。作为主伞,它负责将返回器的速度从300公里每小时降低到不超过50公里每小时,确保月球样品安全送达地面。

4、月球样品

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时展出,包含月壤岩屑、粉末。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目前,国家航天局已向国内100多个研究团队发放了科研样品,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比如,通过目前发现的月球上最年轻的玄武岩,了解到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停止时间延长了约8亿~9亿年;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具有典型的玄武岩原位弱风化特征,为全面认识月壤特性和成壤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还发现了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等。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嫦娥六号月壤样品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嫦娥六号月壤样品

嫦娥六号返回器带回的1953.3克月球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球背面样品。相比嫦娥五号样品,嫦娥六号的月背样品颜色略浅、堆积密度更小、颗粒来源也更为复杂。月壤采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存在古老的月壤,与年轻的月壤进行对比,有望帮助更好地研究月球演化等科学问题。

5、yf-77发动机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开幕 - 天天要闻

这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也是我国第一型地面点火起飞的氢氧火箭发动机,目前用作我国新一代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芯一级主动力装置。真空推力70吨,真空比冲428秒。2016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后将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准确送入轨道,并保障嫦娥五号、六号探月任务的圆满成功。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个比一个离谱(上) - 天天要闻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个比一个离谱(上)

在浩瀚的生物进化长河中,有许多生物以其独特而奇异的演化路径,成为了自然界中的佼佼者。这些生物不仅让我们惊叹于生命的多样性,也让我们对进化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动物进化史上的十大演化怪咖。
在钓鱼自制饵料、窝料时轻麸、麸皮、麦麸的使用方法(Deepseek) - 天天要闻

在钓鱼自制饵料、窝料时轻麸、麸皮、麦麸的使用方法(Deepseek)

在自制钓鱼饵料和窝料时,轻麸、麸皮和麦麸各有独特作用。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材料特性区分轻麸:经加工的小麦麸皮,质地轻盈细腻,雾化性强,能减轻饵料比重,适合调整状态。麸皮/麦麸:小麦加工副产品,含纤维和粗颗粒,提供散落效果
杏林双星陨落,两位血液学界院士同日去世 - 天天要闻

杏林双星陨落,两位血液学界院士同日去世

2025年4月2日,中国医学界的天空同时黯淡了两颗明星。相隔七小时,93岁的陆道培院士与84岁的宋善俊教授相继离世,他们的离去恰似一场无声的接力,将中国血液病学的薪火郑重交予后人。陆道培院士的名字与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紧密相连。
以制度型开放构建引才生态,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 - 天天要闻

以制度型开放构建引才生态,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

高端科技人才是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稀缺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正在发生系统性变革,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化人才生态,以制度型开放破解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成为建设全球科...
控圆柏花粉,北京农学院研发的花粉固定剂明年将在北京城六区使用 - 天天要闻

控圆柏花粉,北京农学院研发的花粉固定剂明年将在北京城六区使用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今年春天,圆柏花粉冲上热搜,北京有圆柏雄株两百多万棵,给市民生活带来困扰。4月1日,北京农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最新科研成果或将破解这一难题。该校秦岭教授团队围绕遏制柏树花粉飘散进行了科技攻关,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其中,计划量产的花粉固定剂将于明年在北京城六区率先使用。北京农学院...
体长约1米黑熊出逃,河北一动物园紧急闭园 - 天天要闻

体长约1米黑熊出逃,河北一动物园紧急闭园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刚刚,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佛山动物园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4月2日16时左右,永年区佛山动物园一只人工饲养、体长约1米、两岁的黑熊从笼舍脱离。永年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对动物园周边区域进行管控,并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拉网式搜寻。目前,搜寻工作正在进行中。佛山动物园也发出提醒:若发现黑熊的踪迹,请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逝世,曾发起创建中华骨髓库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逝世,曾发起创建中华骨髓库

新京报讯 4月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陆道培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16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以下为讣告全文:讣 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