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40万买欧洲院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中西方对院士的理解差异从中牟利

2024年05月14日17:15:12 科学 1663

近日,有关“花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成员名录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国人”的信息在网上传播。与此同时,国内有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等。

“欧洲自然科学院”引发舆论关注,红星新闻查阅资料发现,在欧洲历史上,有院士制度的国家科学院分为两种,一类是国家主导设立,另一类是民间学术团体。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告诉红星新闻,出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风波”,本质上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区别。

专家谈“40万买欧洲院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中西方对院士的理解差异从中牟利 - 天天要闻

欧洲自然科学院所在大街

此院士非彼院士

所享受的荣誉和社会待遇均不同

陈志文表示,很多西方国家的“院士”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学会成员,遴选制度是通过学会成员的推荐,审核通过之后,便可成为“院士”,但“此(西方)院士非彼(中国)院士”。“我们国家的院士是一个学者的最高荣誉,也往往物化为更高的社会待遇,但国外的院士并没有这些社会待遇,院士也只是他们最高学术荣誉之一,而不是最高荣誉。”

红星新闻查阅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发布的一篇文章《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初步研究》中写道,院士制度(academician system)起源于 17 世纪的欧洲,1660 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建立了历史最为悠久且具有很高声望的院士/会员制度。

该文称,300 多年来,院士制度在西方国家逐渐发展成为受广泛认可的最高学术荣誉制度,是西方国家科学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西方历史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革命冲击之后,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建立科学院并推行院士制度是顺应历史潮流趋势,但由于当时欧洲各国内部情况不同,最终产生了两类特点迥异的国家科学院。一类是以法国皇家科学院为代表,主要由国家主导设立;另一类是以英国皇家学会为代表,表现为松散的民间学术团体。

《北京晚报》曾发文,比较美、英、德、法的科学学会对会员的管理,和中国的“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并不相同。首先,西方国家科学学会会员没有工资。例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权利是获得学会刊物及享受学会提供的在使用图书、参考文献、手稿方面的方便。第二,会员不仅拿不到实际的“好处”,还要向学会缴纳会费,或向学会贡献一部分资金。

专家分析:

一些中介利用中西方院士理解差异牟利

陈志文告诉红星新闻,他早在几年前就关注到了欧洲自然科学院以及类似组织机构在中国受质疑的新闻。

他认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风波”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差异,“西方的信用基础是个人,每个人为自己的信用负责,与之相关,大量的组织都是民间的,品牌是依靠自身的影响;我们的信用基础是政府和国家。”陈志文说,“基于这一不同,从我国对‘院士’理解的思维模式出发,自然而然会出现理解偏差。”

对于“40万买欧洲院士”的新闻,陈志文则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其实就是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了中西方对“院士”的理解差异,从中投机牟利。

要杜绝这种闹剧的继续上演,陈志文给出三点建议:首先,应该消除信息差,在根源上切断投机牟利者的生存空间;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机构进行必要监管,如果是国外注册的组织,在国内运作就需要接受国内相关部门的监管;最后,当公众出现被误导的情况后,应有权威声音出面进行澄清,让公众能够拨云见日,厘清真相。

学院为何鲜见西方国家院士?

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与学院历史有关

红星新闻还发现,“欧洲自然科学院”官方网站公开信息显示,其评选出的院士几乎都是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家,几乎鲜见其他西方国家的院士。

专家谈“40万买欧洲院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中西方对院士的理解差异从中牟利 - 天天要闻

图据“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

“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这与学院的历史有关。

“欧洲自然科学院”创始人及主席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等几位苏联科学家当年被派往东德进行学术研究,期间遭遇苏联解体,“一时间这几位科学家失去了祖国,但课题还未完成,又无法立即回到俄罗斯,他们加入德国籍,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并在德国成立了‘欧洲自然科学院’,这就是学院的发展故事。”

吴继华说,也正是因为这段历史,所以在院士评选方面,学院确实有考量,“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分国籍的,既然在欧美世界中,他们的学院在评选院士的时候,多在西方世界做选择,而我们在评选时,就希望那些来自与我们有深厚历史渊源国家的科学家们,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席位。”

吴继华此前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否认了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申请需要缴纳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费用,“学院的注册地址在德国,如果有数额如此大的钱不断从中国境内流到欧洲的话,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吴继华还表示,学院是协会性质,主要靠会员们缴纳会费,在学院的学术期刊上缴费发表论文,由会员自愿捐赠等方式来运营。

红星新闻记者 沈杏怡

编辑 潘莉 责编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专家谈“40万买欧洲院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中西方对院士的理解差异从中牟利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