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2024年04月29日10:22:04 科学 9071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但看似纤细的风筝线,也有可能造成危险。近日,深圳的蓝女士带着7岁的女儿去放风筝,孩子就被风筝线割伤了,而且很长一处伤口就在孩子脖颈的位置。

7岁女童遭风筝线割伤 警惕这把“无形的刀”

蓝女士表示,事发当日,她们一家三口在深圳一公园风筝广场上放风筝。当时人流量较大,下山的时候才发现,7岁的女儿被风筝线割伤了。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当事人 蓝女士:割到下颚这里一条线,还有脖子那里一条线,脖子那里比较严重,嘴唇下面那里可能有两厘米那么宽。那些风筝线真的很危险,有时候看不到。那风筝线很细,但是它拉拽得很紧,就形成一把无形的刀。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记者注意到,大力马鱼线和凯夫拉线因为其拉力大、韧性强的特性,被不少风筝爱好者选择,但这些线纤细且多为白色,不留意的话,飘在空中也不容易看到。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广州公共危机预防协会教官 周楚扬:有的坚韧一点的风筝线,比如凯夫拉、尼龙或者鱼线,这些强度很硬,会对人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特别是风筝飞得很高的情况下,线会拉得很紧,在很紧的时候如果风大,我们不注意会被割伤。

绷紧的风筝线有多锋利?现场试验告诉你

那么一根绷紧的风筝线,杀伤力有多强呢?来看消防员做的一组试验。

消防人员准备了三种常用的风筝线,分别是尼龙材质的轮胎线、芳纶材质的凯夫拉线和塑料材质的线。

首先进行的,是这三种风筝线的承重试验。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淮安市生态文旅区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宣传员 秦丹丹:尼龙材质的风筝线可以轻松拉起15千克的壶铃,凯夫拉线的材质可以轻松拉起10千克哑铃,塑料材质的线拉不起任何实验用的壶铃。

那么,紧绷状态下的风筝线会有多锋利呢?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普通的风筝线可以轻松切断香蕉,紧接着消防员将整个苹果从紧绷的风筝线上划过,被一分为二。再用一块带皮的猪肉试一下,结果猪肉皮也被划开了。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接下来,消防员驾驶电动自行车,手上拿着黄瓜、胡萝卜,当经过风筝线所在位置时,黄瓜、胡萝卜均迅速被切断。

消防部门提醒,放风筝一定要注意场所,保证安全。

放风筝需警惕这把“无形刀”!试验告诉你杀伤力有多大 - 天天要闻

淮安市生态文旅区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宣传员 秦丹丹:市民在放风筝的时候,应尽量选择空旷人少的场所,严禁在机场、电线杆、高铁站、高楼楼顶放风筝。另外,建议市民尽量佩戴手套放风筝,以免被风筝线割伤,同时不建议群众把风筝放得太高,避免风筝失控。在放风筝的时候,如果风筝挂在了树上或者其他区域的话,不可以一走了之,应当尽量避免这些悬浮的风筝线把路人割伤。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 天天要闻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今天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采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景象测量分队在着陆场布设多台小型无人测控设备,构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