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海洋科学家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在英国海滩上发现了很多米粒般大小的塑料碎屑,它们尺寸大都在0.5毫米以内,他把它们称之为“微塑料”。
不可思议的微塑料污染源。
几乎所有的微塑料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当中。
可微塑料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来源一:轮胎
轮胎是由橡胶和大约60%的塑料(苯乙烯丁二烯)制成。
车辆在行驶中轮胎摩擦地面导致轮胎磨损,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微塑料。
在英国就每年就产生大约6.3万吨的塑料粉尘。
这些塑料粉尘被水冲入下水道,从而进入河流和海洋。
来源二:洗涤剂
各种含有清洁成分的洗涤剂和消毒剂都包 含聚乙烯(PE)或者聚丙烯(PP)等微塑料。
我们日常使用的湿巾,包括但不限于婴儿 湿巾、擦手湿巾、卸妆湿巾等等,一般都 是由聚酯、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和天然纤 维的混合物)制成。
这些物质在水中不会溶解。
来源三:茶包、烟蒂、油漆、外卖饮料杯内的涂层等等。
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又是怎么回归人体的呢?
2018年,科学家对南极鳞虾进行了研究,发现南极磷虾能摄入微塑料。
南极磁虾用大颚(mandible,磷虾的咀嚼器)将微塑料磨成纳米塑料,然后再排泄回环境中。
科学家猜测,就连遥远的南极都能出现吃塑料的生物,那么在其他环境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生物呢?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刑宝山教授联合中国海洋大学赵健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
两位教授选择了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地表水的常见浮游生物——轮虫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浮游生物体长不超过0.5毫米,在鄱阳湖,每升湖水中就有超过900万只轮虫。
而研究结果也令人大为震惊!
轮虫能摄入小于10微米的塑料,偶尔也会吃些20微米大的塑料。按照鄱阳湖每升水中平均含20.2个直径在50-500微米的微塑料计算——
- 一天下来,全鄱阳湖的轮虫一共能产生1.33亿亿个纳米塑料颗粒。
- 轮虫吃掉微塑料后,消化道中出现了许多尺寸不一、粗糙不堪的塑料颗粒。绝大部份“微塑料”从微米级消化成了“纳米级”。
最后,碎片化的微塑料会从轮虫体内排出,回到湖水中,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塑料颗粒数量。
轮虫体内微塑料的产生
更严峻的是,鄱阳湖还只是一个案例。
全球许多地表水体中微塑料和轮虫的含量都远高于鄱阳湖。比如印度阿蒂亚尔河(Adyar Creek)的河口,每升河水中约有10133只轮虫。尤其是东亚和欧洲,“微塑料”含量较高的区域恰恰也是轮虫最多的区域,二者间存在地理重叠。
现在微塑料几乎无处不在:
海平面以下四五公里;
北极圈的海冰里;
家庭的水龙头里;
鱼类体内;
甚至是你的心脏里。
其来源可能和最小的轮虫有关。
根据食物链放大作用,在底层生物体内有害物质只有1%,但是到上层就变成了20%。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是人,在这种放大作用下,人体会累积大量的微塑料。当微塑料浓度足够大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能伤害甚至杀死细胞,蛋白质及DNA都可能受到伤害。
人类很聪明,发明了很多看起来很先进的东西,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些物质带来的便利,甚至忘乎所以,却不知这些便利的背后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