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中国在海洋温差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09月12日15:37:06 科学 1241

北京,2023年9月12日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的团队最近成功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研发的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南海进行了成功的海试,然后返回广州南沙港口。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海洋温差能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将有力推动我国深海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好消息!中国在海洋温差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天天要闻

海洋温差能是一种重要的海上新能源,也是当前全球新能源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它利用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度差来产生热能,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开发价值。然而,尽管我国海洋温差能资源丰富,但之前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理论研究和陆地试验阶段。

为了推动海洋温差能的研究和开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依托过去在南海进行的海洋地质、洋流和水文等领域的基础调查研究成果,建立了南海水体温度三维模型,并确定了适宜温差能开发的海域。与此同时,他们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前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

好消息!中国在海洋温差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天天要闻

今年8月,这套装置搭载“海洋地质二号”船在南海1900米深海域进行了首次海上试验,成功验证了温差能发电技术的可行性。在试验中,该系统总共发电时长达4小时47分钟,最大发电功率达到16.4千瓦,有效发电利用率达到17.7%。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宁波表示:“此次海试不仅验证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的原理可行,还证明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实用性。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陆地试验迈向了海上工程化应用。”

这一重大突破为中国的新能源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全球海洋温差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我们期待看到中国在深海能源开发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为可持续能源未来贡献更多可能性。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 天天要闻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随着天上的卫星组网越来越多,这些卫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卫星管理更聪明。航天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学习,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 天天要闻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当天,美泉宫动物园为“荷风”和“兰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发表致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众多儿童欢呼雀跃,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 天天要闻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我们都知道医学研究方案设计耗时又耗力?面对复杂的实验逻辑和文献海量信息,如何快速产出高质量方案呢?我想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吧!那今天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福了,本文结合梅斯医学资深研究员张磊博士直播干货,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标、优化实验设计,文末还附赠工具试用入口!【研究方案设计的前置知...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常温常压下,氢以气体状态存在。高压下,氢结晶为固体。而超高压下固体氢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谜。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用X射线纳米探针首次“看见”固体氢的复杂晶体结构。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 天天要闻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上海多云到阴,下午起局部地区有短时小雨,22~29℃§今日关注“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 天天要闻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在“模速空间”参加一场以“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这些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他们身处的科研环境如何?记者来到毗邻“模速空间”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闻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纪末,一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开了一项让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以及“生命的边界在哪里”的探索。这段旅程不仅颠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观,也在科学和哲学界激起了波澜,影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