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类没有翅膀,但硬是用思想的羽毛发明了平台,成功地将乘客们送上高空,将航天勇士送入太空和月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叩响太空之门的航天员,万中挑一、万众瞩目,但你可知道,他们光环背后的风险和辛苦?
从2003年我国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太空,到2022年底6名航天员在国产空间站会师,再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返回地球,这些年我国航天给人的惊喜和振奋不断。航天员平常吃什么、怎么训练、太空生活有什么不同、太空工作环境如何、返回后第一餐吃啥、为什么落地后要抬着走等话题,引人关注。
实际上,从各类科普我们知道,太空充满了诱惑,也危险重重。航天员时刻面临各种挑战,如履薄冰,仅仅是身体健康方面,由于环境转换、重力影响、身体自我保护调整等因素影响,身体要承受很多考验和变化,从头到脚,从外到里,从轻到重都有。
这里简要列举6个方面:
1、脸部肿胀——人体一直受微重力影响,下肢和腹部的体液很快喜欢上这种不受约束的环境,大胆向航天员的头部、胸腔、颈部转移,至少有2—3升的体液逆向转移到上半身。从观感看,航天员的面部发福、肿起来了,太空中感受不明显,但返回地球后需要长时间适应和调整。
2、心脏缩水——正常环境下,医学上大致把心脏等同于个人拳头大小,但长期在太空中,上半身静脉压、毛细血管静压增加,使血浆体积减少了,流动的外周阻力降低了,航天员的心脏体积自动调整变小了,它的直接影响之一是返回地球后站立不稳,耐力差,需要抬着走。
3、视力下降——航天员由飞行员选拔产生,视力肯定优于常人。但长期太空生活,眼球后部受挤压,视盘肿胀,视神经纤维层变厚等慢慢出现,而且适应了空间站的照明,返回地球后,受自然光线干扰,近距视力会下降,需要专用的护眼设备。数据显示,超过60%的航天员有视力下降的表现。
4、骨肉退化——一方面,失重环境下骨骼不用再发挥拉伸、固定作用了,站立也不用对抗重力,很快学会“偷懒”,只需10天左右,肌肉就会减少20%。日常生活中肌肉与寿命、免疫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骨骼里的钙质逐步流失,以骨盆、脊柱最多,每个月约1.5%,使返回地球后骨折的概率增加,有的钙质会被人体重新吸收,又会带来钙化的问题,甚至可能有肾结石的风险。
5、血管硬化——失重时,人体血容量和回心血量慢慢弄下降,心血管调节神经和体液发生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动脉比上太空执行任务前硬很多。血管硬化会引起血压升高,太空6个月的硬化效果,相当于地面10—20年。
6、足部变形——在地面环境,脚主要用于支撑受力,但太空中长期生活和工作,脚还要作为身体的“稳定器”,经常要勾住固定的栏杆和皮带,防止身体“飘起来”。时间一长,脚趾磨损了,皮肤长茧子,如同“蜥蜴脚”一般,目前只能用专门的太空袜子辅助缓解。
而且,即使航天员平安返回地面,已经适应太空重力环境的体液,又会在体内重新分配;脊柱重新受到地球重力的“关照”和“压迫”,脊柱附近的肌腱和韧带由松转紧,颈背难受和出现疼痛;膝关节和骨盆在努力对抗重力的施压,头部血液供血不足,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等,考验接二连三。
随着探索太空的不断推进,协助航天员尽快适应失重考验的工作也不断完善,如航天员太空中及时锻炼,防止肌肉和骨骼退化,返回前适量喝液体,减少着陆后不适,等等。
总之,航天员付出的艰辛、接受的考验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值得充分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