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数字蚕”,“超级蚕”还远吗

2022年10月12日12:58:15 科学 1914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温才妃


有了“数字蚕”,“超级蚕”还远吗 - 天天要闻

家蚕生命周期各阶段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家蚕泛基因组项目组供图



有没有一部“字典”,可以让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家蚕育种进行设计?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千蚕基因组”),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该研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家蚕基因库数字化,创建“数字家蚕”,对深化功能基因组研究和推进家蚕模式化、开启家蚕设计育种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最大的长读长泛基因组


白白胖胖的春蚕吐丝作茧,这一神奇的小昆虫见证了我国数千年的丝绸文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茧丝相关性能已经没有明显提升,高产、超高产新品种培育陷入停滞状态,培育品种性能与生存能力不协调,严重限制了蚕桑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破局的关键在育种。培育高产、优质、高抗、具有特殊性能的高价值蚕品种是家蚕育种的重要方向。对控制这些性状的优异基因进行规模化挖掘,成为家蚕遗传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由于此前家蚕参考基因组来自单一品系,所能提供的变异信息十分有限,难以支撑规模化、高通量挖掘育种优良基因,直接阻碍了家蚕分子育种工作的推进。”代方银说。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童晓玲介绍,研究团队对1078份蚕种质资源进行了测序,其中包括47个野桑蚕、205个家蚕地方种、194个实用种和632个突变体。在对家蚕和野桑蚕进行二代、三代测序后,研究团队绘制了一个高精度家蚕泛基因组图谱,囊括了目前最全面的家蚕和野桑蚕基因组信息,构建了家蚕首张高分辨率的长读长泛基因组。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公布的蚕泛基因组由545个长读长测序的样本构成,是迄今动植物中规模最大的长读长泛基因组,被称为蚕超级泛基因组。


“数字家蚕”让研究变得高效


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涵盖了蚕的所有遗传信息,通过这张图科学家可以直接对接表型和基因组密码。如果说以前鉴定特定性状的基因或其因果变异犹如“大海捞针”,现在可谓是“瓮中捉鳖”——超级泛基因组提供了“精细网格化”的“坐标”指导,对于行家里手来说像是“查字典”。


该研究完成了基因组测序的家蚕材料涵盖全世界家蚕代表性种质资源的90%以上,这些材料含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包括不同茧丝产量质量、抗病抗逆、体形体色等。“获得这些极为丰富的资源的完整基因组信息,意味着构建了‘家蚕数字基因库’,实现了家蚕这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家蚕’。”代方银告诉《中国科学报》。


他表示,“数字家蚕”类似于一部家蚕遗传多样性字典,对接了表型与序列。通过比较特定表型的存在和缺失的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分析),可以快速、精准地找到负责相关表型的基因组序列。


比如,之前克隆一个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往往要对基因组重测序,并与参考基因组比对,这需要花费3至5年时间。当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变异位于基因的调控区域或是一些复杂的大片段结构变异,就很难再深入研究下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表示,运用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科研人员将开启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研究的新篇章。


比如,可以高效率、高通量对接基因型和表型,即精细解析控制性状的遗传基础;针对基因组全区域进行研究,不局限于占基因组不到3%的基因编码区;对基因组里大片段结构变异进行研究,包括基因重复、大片段插入、缺失、倒位,以及染色体断裂、融合等。


有望实现“超级蚕”育种计划



利用家蚕超级泛基因组进行研究,会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发现?


童晓玲表示,家蚕经历驯化和改良后,其重要经济性状包括茧丝产量、质量,蚕的抗病抗逆、温顺耐拥挤等性状得到大幅提升,但因缺乏对这些性状产生原因的认识,无法将所有优异性状聚于同一个家蚕品种。


研究团队鉴定到468个驯化相关基因和198个改良相关基因,其中新鉴定的驯化相关基因和改良相关基因分别为264个和185个。同时,研究团队阐明了中国实用种和日本实用种杂交产生最突出杂种优势种的遗传基础,这些发现将推动“超级蚕”育种计划的实现。


茧丝产量和质量(丝纤度等)是家蚕重要的经济性状,但是目前科研界对家蚕茧丝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控制基因仍认识不清。超级泛基因组能精准高效地揭示这两个代表性性状的控制基因,为家蚕分子育种提供直接靶标。


不仅如此,家蚕超级泛基因组还会给考古界、生物界带来影响。


研究团队比较千余个蚕的基因组信息,最终揭示了家蚕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与考古学发现,如山西夏县出土的半颗蚕茧、石雕蚕蛹等不谋而合。


家蚕含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突变体,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模式生物,经过各国蚕学家长期研究,至今仅鉴定出50余个性状控制基因,大部分性状控制基因仍然未知。而应用家蚕超级泛基因组,能够轻松确定广受关注的昆虫警戒色和胚胎滞育的关键基因、精细的基因组变异特征。


这就难怪一位论文审稿专家激动地表示:“该研究揭示了蚕完整泛基因组,会让家蚕研究人员睁大眼睛、高兴得跳起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366-x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新毒株来袭了?专家提醒:囤药不如保护自己 - 天天要闻

新毒株来袭了?专家提醒:囤药不如保护自己

新冠病毒又来了?我们要做什么准备?近期,随着气温变化和人群流动增加,全球多地出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上升的趋势。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新冠新毒株正在突袭美国。自2023年10月以来,多国报告了新型变异株的传播,其中XBB.1.5和BA.2.86等亚
五亿年前三眼海怪现世:26节身躯改写进化认知 - 天天要闻

五亿年前三眼海怪现世:26节身躯改写进化认知

近日,加拿大考古团队在寒武纪岩层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这种被命名为”莫斯拉·芬托尼”的海洋生物不仅长有三只眼睛,其多达26节的躯体结构更颠覆了科学界对生物体节演化时间的认知。这项发现为研究现代节肢动物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也重新定义了人类对五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解。2025年5月,由让-伯纳德·...
百万公里“鸟翼”太阳爆发,24小时内或冲击地球,地磁暴与极光预警 - 天天要闻

百万公里“鸟翼”太阳爆发,24小时内或冲击地球,地磁暴与极光预警

5月15日,天文学家观测到一场罕见的巨型太阳活动——一片跨度超96万公里的炽热等离子体带从太阳北半球喷发,形成壮观的“鸟翼”状结构。这场爆发可能在未来24小时内对地球产生轻微冲击,或引发地磁扰动及极光现象。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记录,此次喷发的等离子体带长度达96万公里,是地月平均距离(约38.4万公里)的...
PEEK行业交流0515 - 天天要闻

PEEK行业交流0515

Q&AQ:当前 PEEK 材料的价格是否也是阻碍其在机器人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未来从成本角度来看,是否会有一些变化?各企业是否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性?A:PEEK 材料大幅降价的可能性不大。
携青蛙胚胎入境美国,她的案子引发关注 - 天天要闻

携青蛙胚胎入境美国,她的案子引发关注

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哈佛大学一名俄罗斯籍的女研究员,在今年2月入境美国时遭美国执法部门扣押。当时她被扣押的原因众说纷纭,如今随着更多案情披露,该案一些情节让人觉得更奇怪了。 根据美联社....
她为女性打开了航空世界的大门,却在一场环球飞行中神秘失踪 - 天天要闻

她为女性打开了航空世界的大门,却在一场环球飞行中神秘失踪

地球是一个奇迹历史|美国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阿米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和她的飞机。埃尔哈特是一位美国女飞行员,成为首位飞越大西洋的女性,创造了历史。| 国家地理图片集1937年6月,当阿米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坐进洛克希德·伊莱克特拉(Lockheed Electra)飞机的驾驶舱时,她..
甘肃一地现大量飞鸟在天空盘旋,有网友担心为地震前兆,地震局:鸟类聚集并非特别异常 - 天天要闻

甘肃一地现大量飞鸟在天空盘旋,有网友担心为地震前兆,地震局:鸟类聚集并非特别异常

近日,甘肃白银靖安县有网友反映,小区上空有大量鸟类盘旋,这些鸟还会反光,该网友担心是地震预兆。5月15日,靖安县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他们关注到了这个情况,最近晚上都有鸟在飞,不过目前没有接到异常的反馈。工作人员称,鸟类聚集并非特别的异常,将持续监测,同时向上级反馈,让他们去核实,问下动物...
新实验打破常识:鸡蛋这样落下才不容易碎! - 天天要闻

新实验打破常识:鸡蛋这样落下才不容易碎!

想象一下你要完成一个挑战:把鸡蛋从一定高度松手让它落到台面上,却不能让它碎掉。你可能会自然地选择让鸡蛋尖的一端朝下,因为我们总觉得那是它最结实的方向。但这个“常识”,真的对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工程系学生通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研究显示,当鸡蛋被侧向释放时,它...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 天天要闻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社海口5月15日电 经反复核实论证,海南省林业局15日确认,时隔百余年,海南再次发现一个壁虎属新物种——自然保护地壁虎。这也是首个由我国人员在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壁虎属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上发表。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拍摄的自然保护地壁虎。(周润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