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弯:“引力场”

2022年10月12日09:35:09 科学 1914

爱因斯坦终于找到通向广义相对论的正确入口,也就是等效原理之后,他又花了几年时间,才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间和空间都是弯曲的。如果用两句话来总结,就是物质决定时空如何弯曲,弯曲的时空决定物体如何运动。


万物皆可弯:“引力场” - 天天要闻

爱因斯坦是如何想到时间和空间都是弯曲的呢?我们用弯曲的球面打比方。将一个球放在较远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球面,但如果将球放在眼前,我们只能看到球的一个局部。此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小的局部其实并没有那么弯。这个局部越小,越不弯。直到我们将局部变得无限小之后,这个局部无限接近于一个无限小的平面局部。

我们将很多无限接近于平面的小局部拼接起来,就得到了一个球面。当然,其他弯曲的曲面也可以这样做出来,比如轮胎面或其他更加复杂的面。这种方法其实是几何学家发现的。

19世纪中叶,德国数学家黎曼将这种研究曲面的方法推广到了任意维度的空间。其实,我们普通人很难想象一个弯曲的三维空间长什么样,因为我们自己就生活在三维空间中。但是,数学家可以用抽象的方法来研究弯曲的三维空间,就是将无数无限小的平坦的三维欧氏空间局部拼接在一起。当然,弯曲的四维空间、更高维的空间都可以这么研究。

那么,爱因斯坦是如何想到弯曲的时空的呢?这正是他的等效原理的功劳。所谓等效原理,是指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的参考系里,我们看到的物理学定律和在狭义相对论中的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个自由下落的人看到的时间和空间,就是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和空间,即闵可夫斯基时空。爱因斯坦想到,闵可夫斯基时空就像没有弯的空间一样。但是,重力场中不同的地方,自由下落的参考系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的一个自由下落参考系,就完全不同于纽约的一个自由下落参考系。爱因斯坦将这些不同的自由下落参考系称为局部惯性参考系。因此,在一个重力场中,有很多局部惯性参考系,将这些不同的局部惯性参考系拼接起来,我们不就得到了一个弯曲的时空吗?这种做法,很像几何学家研究弯曲空间的做法。

那么,一个物体在弯曲的时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呢?很简单,在每一个时间和空间点,这个物体的运动方式就是自由下落。比如,一颗卫星就在地球的重力场中不断地自由下落。只不过在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中,我们用时间和空间的弯曲本身来解释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万物皆可弯:“引力场” - 天天要闻

爱因斯坦利用等效原理,发现了弯曲的时空。后来他说,其实他的发现和所谓的马赫原理有关。什么是马赫原理呢?还记得我们提到过牛顿的绝对空间吗?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指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等价的,任何一个惯性参考系都不会比其他惯性参考系更特殊。但是,牛顿想,与所有恒星相对静止的空间是不是更加特殊一点?这个空间是不是绝对空间?而马赫更进一步想,恒星的分布是不是决定了惯性参考系?也就是说,物质的分布决定了惯性参考系。其实,马赫的这种想法已经很接近爱因斯坦的想法了。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于其中的固定的脚手架。到爱因斯坦这里,时间和空间本身也是可以变化的了。爱因斯坦在思考量子论的同时,花了差不多8年时间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最终解决方案很简单:万有引力的存在使得时间和空间也是可变的。时间和空间既然在狭义相对论中是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像所有物体一样,本身也是可变的?引力的存在使得时空不再是一个固定的脚手架。在爱因斯坦之前,很多数学家已经跳出欧几里得建立的固定的空间,开始研究各种不同的弯曲空间了。到了爱因斯坦这里,这些弯曲空间不仅是数学上的想象,也是物理现实。

爱因斯坦理论中的第一个关键点是弯曲时空,第二个关键点是弯曲时空是怎么产生的?

他的答案是,物质存在时,或者更加一般地能量和动量存在时,时空就会变得弯曲,能量和动量越大,时空就弯曲得越厉害。我们通常说黑洞是时空弯曲得最厉害的地方,这并不准确。对一个很大的黑洞来说,其质量虽然大,但包含这个黑洞的“视界”也很大,在视界和视界外边,时空弯曲得并不厉害。这里的视界指的是时钟走得无限慢的地方。时空弯曲的最厉害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宇宙大爆炸开始时的“奇点”,一处是黑洞坍缩的“奇点”,在这两种奇点处,时空的曲率变得无限大。

用弯曲时空取代牛顿的万有引力之后,即使没有能量,时空也可以弯曲,就像在电磁理论中,没有电荷和电流也可以有电磁场一样,这样的电磁场就是电磁波。而不存在能量的弯曲时空对应的引力场就是引力波。

有了广义相对论,物理学家就可以研究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恒星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恒星是靠热核反应维持生命的,一旦热核反应终止了,如果只用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恒星就会一直塌缩下去,到了一定程度,引力太大了,牛顿理论便不适用了。

留学英国的印度人钱德拉塞卡发现,当恒星的质量小于一个数值的时候,它会塌缩成一种叫白矮星的东西。为什么叫白矮星呢?因为它会发出白光,但半径很小,也就是密度非常大,又白又矮。如果恒星质量比这个数值大,它还会继续塌缩,塌缩成什么呢?物理学家朗道认为,只要它的质量不超过2个太阳,就会塌缩成一种半径更小的东西,这种东西叫中子星

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2个太阳会怎么样?这时,万有引力强大到连中子星都自身难保,要一直塌缩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叫黑洞的东西。那么,黑洞到底是什么呢?

万物皆可弯:“引力场” - 天天要闻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黑洞就是一种完全不发光的天体。在黑洞外面有一个半径,在这里,引力强大到连光都跑不出来。

为什么光都跑不出来?前面我们谈到了时空弯曲,时空弯曲是什么?就是离质量中心越近的地方,时钟走得越慢。大家想象一下,有一个时钟放在黑洞附近,它每走一秒钟,我们在远处的人得等上一年的时间,这就是时钟变慢效应。光速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在那个钟附近,尽管光在一秒钟之内跑了30万千米,在我们看来却是一年才跑了30万千米。好了,现在将时钟再向黑洞靠近一些,这时,时钟每跑一亿分之一秒,我们就得等上一年。也就是说,在我们看来,光在一年内只走了3米,比蜗牛慢多了。就这样,越靠近黑洞,在我们看来光走得越慢,到后来根本走不出来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大上2倍最后都会变成黑洞,因为恒星燃烧到最后,还会向外抛出东西,因此,物理学家觉得,如果一个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20倍,那么它肯定会变成黑洞。

爱因斯坦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地球,还适用于整个宇宙。在牛顿的时空观居于统治地位的200多年时间里,人们一直觉得,从整体上来说宇宙是静态的。可是,爱因斯坦在用广义相对论研究整个宇宙的时候,发现宇宙不可能是静止的,这让他很为难。但是,也就是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10多年之后,哈勃发现,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都在远离地球,可见,宇宙不是静止的。有一个叫勒梅特的神父说,如果我们假设宇宙在不断膨胀,那么哈勃的发现结果正好就是爱因斯坦理论预言的!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20年后,勒梅特终于说服了爱因斯坦,让他相信了宇宙膨胀论。

万物皆可弯:“引力场” - 天天要闻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在物质存在的前提下,时间和空间都是弯曲的,这是万有引力存在的根本原因。弯曲的时空导致物体的运动是不断地自由下落的,而物质的分布决定了时间和空间如何弯曲。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 天天要闻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随着天上的卫星组网越来越多,这些卫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卫星管理更聪明。航天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学习,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 天天要闻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当天,美泉宫动物园为“荷风”和“兰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发表致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众多儿童欢呼雀跃,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 天天要闻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我们都知道医学研究方案设计耗时又耗力?面对复杂的实验逻辑和文献海量信息,如何快速产出高质量方案呢?我想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吧!那今天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福了,本文结合梅斯医学资深研究员张磊博士直播干货,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标、优化实验设计,文末还附赠工具试用入口!【研究方案设计的前置知...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常温常压下,氢以气体状态存在。高压下,氢结晶为固体。而超高压下固体氢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谜。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用X射线纳米探针首次“看见”固体氢的复杂晶体结构。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 天天要闻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上海多云到阴,下午起局部地区有短时小雨,22~29℃§今日关注“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 天天要闻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在“模速空间”参加一场以“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这些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他们身处的科研环境如何?记者来到毗邻“模速空间”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闻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纪末,一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开了一项让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以及“生命的边界在哪里”的探索。这段旅程不仅颠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观,也在科学和哲学界激起了波澜,影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