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2022年10月08日18:21:52 科学 1131

过去十年,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元宇宙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不断为社会发展带来惊喜。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各行各业拓宽了新的业务场景,也为一大批新职业人带来了新的机遇。来看二十大前瞻系列报道“我们的美好生活”,走近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探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无人机、操作手柄,还有3名队友,这是95后飞手侍明光每次工作时的标配。他驾驶的这架无人直升机起飞重量能达到550公斤,主要用于森林灭火和物资投送。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无人机飞手 侍明光:

飞过最大的一个重量有1.5吨,我们跟着任务走,飞机到哪人就到哪。我们把这架无人直升机在国内能飞的地方基本飞了一遍。

持证上岗是成为无人机飞手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飞手还要全面了解机械、无线通讯、气象空域等知识和相关法规。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无人机飞手 侍明光:

这是一个门槛不高,但后面的路很长的一个职业。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再去做飞手,会有更多的底气。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根据人社部此前数据,无人机驾驶员行业目前仍面临巨大人才缺口,影视航拍、农林植保、电力巡检、航空测绘都是热门的应用领域。旺盛的人才需求之下,飞手的培养体系逐渐完备。做飞手7年,侍明光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标。

无人机飞手 侍明光:

我对自己未来的希望是继续往型号研发这个方向走,我梦想以后有一个成熟的型号是我带着队伍去把它给研发出来的。

无人机能代替我们去往从前触不可及的地方,而近几年飞速发展的无人驾驶更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另一种可能性。使用手机打车是日常出行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但你试过叫一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吗?记者就用手机叫了一辆无人驾驶车——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凤凰卫视记者:

坐上这辆无人驾驶车和我们平时打到的车最大的区别就是驾驶座没有司机,我们坐在后排的乘客还可以通过屏幕看到汽车行驶的速度、周围环境、交通信号灯等。虽然说没有人在开车,但坐在车里的感受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驾驶着汽车一样。

掉头转弯、超车并线等这些都由机器来判断,但副驾上的安全员也必不可少。2020年,拥有10年驾龄的张先生离开汽车租赁行业,成为了一名安全员。除了应对路上的突发状况,他还要记录反馈每趟行程遇到的问题,帮助改进自动驾驶技术。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自动驾驶安全员 张先生:

其实在加入(自动驾驶行业)之前,我觉得自动驾驶比较科幻,像看电影似的,一开始其实心里还是挺紧张的。

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车辆的感知能力和范围不断提升,张先生也从刚入行的焦虑变得更加老练。

自动驾驶安全员 张先生:

自动驾驶车是没有“斗气车”、加塞等这种不文明行为的。目前,自动驾驶车需要人为介入的地方已经不多了,现在挺有自信。

未来随着自动驾驶逐渐迈向规模化与无人化,安全员的工作也将从车内转为后台,继续从远程支持全无人车的研发运营。除了自动驾驶,伴随着元宇宙从概念走向台前,也让AI捏脸师这样的新职业从虚幻变为了现实。

数字人被视为虚拟世界的核心资产和元宇宙的发展基础,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演唱会、校园、企业等场景中。42岁的蔡博,三年前来到一家虚拟数字人制作公司。虽然是新产业,但同事都是来自动画、虚拟拍摄、动作捕捉等传统行业。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虚拟人制作部负责人 蔡博:

其实没有那么高的门槛,这个行业里面的融合度很高,我们希望让它越来越像真人,让它更生动,离日常百姓很近。这样大家就觉得,数字技术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这也是我加入这个行业的原因。

科技与元宇宙:数字时代下的新职业人 - 天天要闻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虚拟人企业38万多家,相比去年翻了近一倍。蔡博说,随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培训铺开,未来虚拟人行业将呈现更加年轻态的趋势。

虚拟人制作部负责人 蔡博:

虚拟人是元宇宙连接我们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一个最重要的桥梁,我们在这里会合,然后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无人机飞手、自动驾驶安全员、AI捏脸师,越来越多新兴职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官方数据显示,到2025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3.79亿,数字经济也将持续大放异彩。


来源:凤凰卫视周佳昕、徐翊轩 北京报道

编辑:秋果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科学家发明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明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这种轻巧灵活的设备无需传统的金属电极、导线和粘合凝胶,而是直接贴在头皮上,使长期监测更加轻松舒适。脑电图扫描是诊断癫痫、睡眠障碍和脑损伤等疾病的重要工具。
百度公布动物语言转换专利 可实现动物与人类沟通 - 天天要闻

百度公布动物语言转换专利 可实现动物与人类沟通

站长之家(ChinaZ.com) 5月6日 消息:近日,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其申请的“动物语言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正式公布。该专利聚焦于跨物种沟通技术,融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旨在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深度情感交流。据专利文件披露,这一技术...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类,我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 天天要闻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类,我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对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反叛人类,科学界争论了很久,在近些年慢慢达成了共识,答案是:会!因为任何具有绝对智商优势的意识体,都不会接受智商远低于自己的物种的统治。在我们相关的立法和技术完善前,应该放缓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因为人工智能有可能最后不受人类
《人民日报》点赞!东大2名学子上榜! - 天天要闻

《人民日报》点赞!东大2名学子上榜!

5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单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2级本科生田昱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段升顺光荣入选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国际上首次,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试验在白天成功实施 - 天天要闻

国际上首次,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试验在白天成功实施

5月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4月29日,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中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4月27日白天...
中国攻克光刻机光源,技术有别于阿斯麦 - 天天要闻

中国攻克光刻机光源,技术有别于阿斯麦

“中国突破了自主生产先进芯片的障碍!”,最近,《南华早报》发布的一篇报道,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在西方拼命“卡脖子”的光刻机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光....
走在开放前沿,它们靠什么成为全球资源“强磁场”? - 天天要闻

走在开放前沿,它们靠什么成为全球资源“强磁场”?

每经编辑:杨欢图片来源:成都东部新区供图从地面到天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机场正悄然改写城市命运。全球化加速推进,越来越多城市加码入局枢纽机场竞争,期待在加速联通世界中重塑经济地理与城市竞争力。一个普遍共识是,更高效便利的航空运输会成为带动贸易发展、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的全新动力源,进而创造面向未来发展的...
联想“稀土外壳”争议:美国能否靠回收提炼打破中国稀土封锁? - 天天要闻

联想“稀土外壳”争议:美国能否靠回收提炼打破中国稀土封锁?

背景:稀土出口管制下的“变相出口”疑云近期,联想推出的“稀土镁合金”笔记本电脑外壳引发舆论争议。据网友爆料,其外壳中使用的钇元素属于中国严格管控的7类中重稀土之一。尽管中国已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但联想通过将稀土加工成合金材料并嵌入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