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2022年06月30日06:51:35 科学 1719

大家好,又到了“涛哥瞎白话”时间,今天和大家唠唠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永远没有止境,但在这探索的过程中,不乏若干令人忍俊不禁的尴尬插曲,澳大利亚的一群科学家,就曾苦苦追寻“外星人神秘讯号”整整17年,最后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科学界的搞笑乌龙。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有一个叫做帕克斯的小城,人口不过区区1万人。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红地标处即为帕克斯

帕克斯城尽管人口稀少,却坐落着一座非常重要的天文台,因为天文台中有一架目前人类科技中最高端的天文设备之一,射电望远镜。如果你对射电望远镜不太熟悉,这里花半分钟简单解释下。

下图是一张普通的望远镜。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普通望远镜

主要的原理是透镜成像,再经过目镜放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望远镜并不能真正望“远”,本质其实是“放大”,倍数一般在7到10倍之间,超过10倍之后,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为了看到更远处的天体,普通望远镜显然无法胜任,这时就需要用到天文光学望远镜,长下图这个样子: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天文光学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通过观测波长在400~700纳米之间的可见光来实现“望远”,这也决定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阴天或夜晚,可见光被遮挡和掩盖时,光学望远镜随之失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那就需要用到射电望远镜,它长下面这样: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它并不靠“看”可见光,而是靠收集天体发射的电磁波进行观测,这样一来便完全不受阴雨天气、夜晚和星际尘埃遮挡的影响。

1931年,一位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发现了一种每隔24小时出现的无线电干扰,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他认为这是一束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射电辐射波。

为了证实自己的研究,他架设了一部长30米,高3.6米的旋转天线阵。八年后的1939年,人们描绘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射电天图,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捕捉银河系中心天体的讯号,也宣告了射电天文学的诞生,从此,射电望远镜成为了科学界主流的天体观测工具之一。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中国贵州省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

而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里,就有这么一台射电望远镜,它日复一日地接收并处理着来自浩瀚宇宙中各个角落发射到地球的电磁波,并将它们描绘成图,放在天文学家的案头以供研究。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1998年,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科学家们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突然,射电望远镜反馈回来的电磁波信号中,有一束特别不太对劲,因为它的频率在2.5赫兹上下,远远超过寻常的1.4~1.8赫兹范围,并且在7分钟内,每间隔22秒发射一次,一共16次,如此规律而反常的信号不得不让人起了疑心。

澳大利亚科学家一头雾水地拿着光谱和天图反复研究,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天体才能放射出这样的电磁信号,于是他们不得不在2年多后的某次世界性学术会议中提了出来,并立即引起了他国天文学家的浓烈兴趣。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

但他国天文学家在本国的射电望远镜上,并没有观测到这一现象,即便是当时拥有最先进超长射电基线阵列的美国,都无法捕捉到发出这一信号的天体。美国人不无傲慢地告诉澳大利亚科学家:“我们的射电望远镜精度是人眼的60万倍,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500倍,可以让人站在纽约看清洛杉矶报纸,如果这样的望远镜都无法观测出结果,我想更大可能性是你们的绘制设备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故障。”

2007年,又是在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一位实习生艾米莉再度发现了这种诡异而规律的快速射电暴,这一次的信号比上一次时间更短,但信号更强,可科学家对它仍旧一无所知——它根本不合乎现有的任何一种外太空辐射物理模型。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神秘的外太空快速射电暴

但它的讯号强度实在是太大了!帕克斯天文台的科学家认为,这相当于在0.01秒内释放了相当于太阳30万年时间释放能量的总和!人类各国的核武器加在一起同时引爆,在这种快速射电暴面前不过像是一枚小小的鞭炮。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毁天灭地的伽马射爆

为了引起科学界对于此次事件的足够重视,帕克斯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决定发表一篇论文详细阐述这种宇宙讯号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隐藏其中的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在论文中,这种神秘的快速射电暴被命名为“佩利顿”——这是阿根廷《幻兽词典》中,一种长着翅膀的雄鹿。

论文发表后,各种言论和观点层出不穷,却没有一个可以服众的结论,唯一能让所有人都达成共识的是“佩利顿”不可能存在于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内,它极有可能是一种来自河外星系的特殊讯号。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在接下去的几年中,“佩利顿”仿佛一个神出鬼没的幽灵,每年都会出现两三次,没有固定的时间,讯号强度也忽大忽小。

当科学暂时无法解释“佩利顿”的存在时,人类的想象力便发挥了作用。

首先便是“黑洞蒸发说”。

这种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他提供了一种和以往黑洞完全不同的可能。在常人的认知中,黑洞应当是一个往内部不断吸收物质的“洞”,引力之大使得光都无法逃逸,因此常规的天文手段在观测黑洞所在区域时,是不会有任何发现的,人们只能通过附近天体的异常轨迹判断是否存在黑洞。

但霍金认为,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理解“黑洞”——它并不是在拼命吸收物质,反而在不断往外“推开”物质,“推力”之强,使任何元素和粒子都无法近身,由于内部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黑洞相当于一个绝对“0能量”的空间场,而黑洞本身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蒸发。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可怕的黑洞

人们不禁联想到,“佩利顿”会不会是黑洞蒸发的途中所强行“推开”其他天体时产生的射电暴呢?

接下去登场的是“中子星合并说”,这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接受度最高的假设。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天体之一,当两个中子星撞击合并后,会在几秒到数小时内释放出巨大的伽马射线暴,而这种伽马射线暴是已知宇宙中最强的爆射现象,其发射的单个光子能量通常是太阳光的几十万倍。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双星合并

伽玛射线暴能够杀死一定范围的宇宙生命,更致命的是伽玛射线暴还有定期发生的规律,这对宇宙生命而言是个不利的消息,因为这一情况可以阻止宇宙生命进化成高级物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科学论文中,科学家猜想伽玛射线暴可能清除了大约90%的星系空间。而我们的地球很有可能在5亿年前,遭受过一次伽马射线暴,从而发生了奥陶纪生物大灭绝,85%的生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伽马射线暴示意图

有人指出,帕克斯天文台观测到的“佩利顿”很可能是一次并不射向地球的轻微的伽马射线暴。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每次“佩利顿”的讯号都相当规律,几乎都是20秒左右发射一次,毕竟在人类已经观测到的1900多次伽马射线暴中并没有这一特征。

当所有的“科学猜想”都没有办法自圆其说时,人们不得不把最后的目光放在“外星人”身上,终于有一位科学家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佩利顿”会不会是外星人发射的信号?

并且这种讯号并非是外星人为了联络地球文明而发射的,只是它们彼此之间的日常通讯,因为电波泄露恰巧被我们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了而已?

如果所有可能的答案都被排除,那么剩下的选项,即使再离谱,那么它也有可能是真相。况且,在接下去的研究中,似乎越来越多的证据能够支撑“外星人信号说”——人们发现,佩利顿信号的物理源头在发出射线暴时,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的带外辐射,频率在2.3到2.5 GHz之间。这是非常典型的人工设备发射电磁波的特征!

但也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发现,帕克斯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佩特罗芙在几年中,总共发现了25个“佩利顿”,她在研究后得出规律,都是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餐时间出现,假日则没有讯号。难道“外星人”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采用双休制工作吗?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答案在2015年揭晓。

还是上面那位佩特罗芙,她发表了一篇报告,向世人解开了“佩利顿”的谜团——这种让科学家苦苦追寻了17年的神秘讯号,源头其实是放在帕克斯天文台茶水间中的两台微波炉。

是的,就是我们普通家庭里常用的微波炉。

“外星人”藏身微波炉17年?一场科学界的经典乌龙,结果令人尴尬 - 天天要闻

无数曾经为了“佩利顿”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们,在看到佩特罗芙的报告之前,表示绝不能接受如此无稽的事实!

但看完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无尽的沉默。

佩特罗芙表示她第一次意识到研究方向的错误,是受到了某次闪电的启发。当时由于帕克斯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观察到了一次异乎寻常的信号干扰,后来被证实为闪电击中了附近基站。佩特罗芙灵光一闪,为什么长久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佩利顿”是来自遥远的河外星系,而不是来自地球,甚至来自附近呢?

经过细致的排查,她终于找到了“佩利顿”的源头——两台门有着轻微损坏,一转起来就会泄露微波的微波炉。她对所有之前的疑点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微波炉常用,但为什么“佩利顿”时有时无?

因为只有当微波炉内加热带有类似“锡纸”材质的反射物体时,才会将电波透过门的裂隙射向观测设备。

为什么“佩利顿”的讯号如此规律,发射间隔总是20秒一次?

因为那台微波炉转一圈的时长,刚好是20秒。

为什么“佩利顿”的出现时间总是在中午?

因为那正好是帕克斯天文台工作人员的午餐时间。

最后,佩特罗芙当着所有人的面,打开了处于运转状态的微波炉,在世人眼皮底下完整地复制出了一个超高能量的“佩利顿”,宣告了这一堪称天文学上最大的乌龙之一的诞生。

花费了无数时间,金钱和人力,最后居然得到的是如此荒谬的结果,不禁让人百感交集,但纵使如此,至少我们没有冤枉“外星人”,也不算走了冤枉路,不是吗?

好了,我是爱钓能聊的涛哥,喜欢就关注我吧。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研究发现消失的尼罗河支流 或助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消失的尼罗河支流 或助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研究人员日前绘制出尼罗河一条现已干涸的支流地图,认为它可能帮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国《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刊载。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区是自吉萨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间的一片沙漠。那里距离尼罗河有数十公里远,但发现了港口遗迹。埃及学家...
2023年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鱼类93种 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 天天要闻

2023年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鱼类93种 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5月21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举行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2023年,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鱼类93种,较禁捕前增加47种。长江鲟从禁捕前监测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出现范围扩大。新闻发布会现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表示...
全球首台!我国量子测量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全球首台!我国量子测量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5月21日,全国首届量子精密测量赋能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会上,全球首台商用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正式亮相。该显微镜由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仪量子”)自主研制,这标志着我国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图片来源:国仪量子国...
世界首次:科学家成功对 μ 子实行“冷却”加速,约达光速 4% - 天天要闻

世界首次:科学家成功对 μ 子实行“冷却”加速,约达光速 4%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日本 J-PARC 研究中心、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联合发布公报,宣布完成了业内首次对 μ 子进行“冷却”和加速的操作,朝着实现世界首个 μ 子(渺子)加速器迈出了一大步。据介绍,研究团队在 J-PARC 中心使带一颗正电荷的正 μ 子减速到几乎停止(光速的 0.002%)的状态,并使正 μ 子的方向和速度...
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龙舟水”水情较往年略偏重 - 天天要闻

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龙舟水”水情较往年略偏重

5月20日迎来“小满”节气,民谚有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进入“小满”节气,雨水丰盈,江河的水逐渐增多。根据广州市水文气象数据统计,5月20日广州市降暴雨,其中白云、花都、增城等区降大暴雨,全市平均日雨量74.0毫米。豆大雨点落在地面,溅起水花。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受强降雨影响,5月20日全市江河水位...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鸟类图册》发布 - 天天要闻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鸟类图册》发布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陆文杰)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类群,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关键性指标。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常州鸟类生境状况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翱翔在青山绿水间,野外鸟类记录不断刷新,珍稀鸟类频频亮相。它们用翅膀为生态环境投票,实名认证了常州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丰硕成果。在5·22国际生物多样...
马斯克豪言:30年内火星城市崛起,人类新家园即将诞生! - 天天要闻

马斯克豪言:30年内火星城市崛起,人类新家园即将诞生!

埃隆·马斯克,这个科技界的狂人,他总是有着让人震惊的想法和计划。这不,他又在火星上动起了脑筋。他旗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研究怎么把人送上火星,还在想方设法要在那上面建个城市。图片来自网络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可是挺活跃的,他就在那儿说,未来30年,火星上肯定会有人类城市。
研究发现英国 AI 聊天机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绕过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英国 AI 聊天机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绕过

划重点:- ️  英国政府研究人员发现,防止 AI 聊天机器人发出非法、有毒或露骨回应的保护措施可以被简单的技术绕过。-   通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五个系统 “极易受到攻击”,甚至在没有有针对性地绕过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有害回应。-   安全防护可以通过 “相当简单” 的攻击绕过,例如指示系统以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