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压!给孩子一个“心理铠甲”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现代社会中,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

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为未来的社会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问题再次受到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等问题,他们纷纷献言献策。这不仅凸显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切关怀,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青少年抗压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谢志斌就表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因亲子沟通、情绪管控、学习压力等原因,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重视,以致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和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也提到,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他呼吁加强挫折教育,特别是在学校这一青少年成长的主阵地,应着重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管理负面情绪。

笔者在日常与身边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交流中也了解到,现在很多孩子似乎越来越难以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面对很小的事情时都会闷闷不乐,甚至感到崩溃。

为学生减负的初衷是让他们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素质。但同时,家校间也不能忽视对孩子抗压能力的培养。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可以说,为学生减负与锻炼其抗压能力,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家校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负面情绪,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教授学生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快速缓解负面情绪。

其次,要鼓励学生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写日记、绘画、倾诉等,学会与他人沟通,寻求支持和帮助。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拓展、团队合作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压力,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作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与孩子共同面对压力。

相比家庭教育,学校在培养和锻炼青少年抗压能力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山东各地从打造心理健康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比如,潍坊市近年来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分学段科学设置课程内容,确保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该市打造了基础性心理课程、发展性心理课程、问题性心理课程和个性化心理课程“四级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课程增强了中小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又如,德州市积极打造了“德·心成长”特色德育品牌,确立了“7项行动、21条措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架构,构建起市、县、校三级立体化链条式联动,家、校、社、医、网横向延伸携手推进,与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协作议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济南市更是在全省率先成立“医教结合”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为高危学生问题解决提供专业支撑,开通了24小时学生心理关爱热线,号码为87-525-525,谐音“拨起,我爱我,我爱我”。

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更加坚韧。加强抗压能力的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是让孩子多多地经受挫折和苦难,更不是体验痛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予他乐观感;是让他知道,一次的挫折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失败,无论何时何地,家人、朋友、师长、同学都会站在他的身边,安慰他、鼓励他,给他温暖,陪他一起走过。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