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携手抗疫—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疫情防控期间心理疏导指南

【来源: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

从“心”开始携手抗疫

疫情防控期间心理疏导指南

戴口罩 勤洗手 勤通风 保持距离

亲爱的家长和同学们: 近期,运城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出行等造成了一定影响。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为了让大家能够健康、快乐的度过居家生活,我们准备了一份疫情防控期间心理疏导指南,希望我们一起从“心”开始,携手抗疫。

时刻做好自我防护


01

我们会有哪些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


有的孩子表现出害怕、恐慌、担心、生气、烦躁、发脾气;有的孩子每天花很多时间看疫情的相关讯息,并反复跟家人讨论;有的孩子表现为话少、状态消极,食欲变化、睡眠差;有的孩子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较低……长时间的负面信息造成了部分孩子情绪的波动,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疫情期间既要关注身体健康,也需关注心理健康。


02

如何调节身体和心理,做好心理防疫?




01


理性认识疫情,科学防控


当前,运城市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对于疫情相关的各种信息,大家应从官方渠道获取。科学认识疫情性质、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和危害,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严格执行“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减少外出”,“保持一米线距离”等防控措施,建立科学防控疫情的信心,不信谣、不传谣。

02


接纳自我情绪,适时自我调节


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当我们产生这些负面情绪时,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从心里认识到,产生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面对这种情况时都可能会有这种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运动等多种科学的方法缓解情绪。

(1)呼吸放松法

吸气:深深地,慢慢地,大吸一口气,直到吸不进去,屏住;

呼气:慢慢地,轻轻地呼出来,呼出来,呼出来;

然后,重复上面的步骤3~5次,吸气,呼气~


(2)想象放松法

选一个安静的房间,平躺在床上或坐在沙发上;闭上双眼,想象一个你熟悉的、令人高兴的景致,如果是花园,找到花坛、树林的位置,看着他们的颜色与形状,尽量准确地观察它;此时,敞开想象的翅膀,幻想你来到一个海滩,躺在海边,周围风平浪静,波光熠熠一望无际,使你心旷神怡,内心充满丁静、祥和;随着景色越来越清晰,幻想自己越来越轻柔,飘飘忽忽地离开躺着的地方,融进环境之中。阳光、微风轻拂着你。你已经成为景色的一部分,没有事情要做,没有压力,只有宁静与轻松;在这种状态停留一会,然后想象自己又慢慢地躺回海边;再躺一会,周围是蓝天白云,碧涛沙滩,然后做好准备,睁开眼睛,回到现实中来。

03


合理规划,丰富生活和学习


(1)规律作息,加强锻炼

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提高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这对缓解焦虑非常重要。同时充足的睡眠对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必不可少,也会给心理带来舒适和愉悦感。因此,居家管控期间,我们要三餐定时定量,每日进行约30分钟的室内有氧锻炼,每天不少于10小时的规律睡眠。合理膳食、良好睡眠、规律作息并适量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更有利于缓解负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合理分配时间,安排好学习

①排除干扰

排除对我们学习产生干扰的事物。比如手机、电视。学习一会就刷会儿手机,一刷手机手就停不下来,这是同学们居家学习最常出现的不良状态。建议同学们制定一个严格的学习作息表,认真执行,如果表现良好,才可以奖励自己玩十分钟的手机或看一会电视。

②主动管理时间

“番茄时间管理法”是时间管理的小妙招。使用计时器计时,并在这一段时间内专注一项学习,待时间到达后进行短暂休息(五分钟左右),之后重复开启学习时间,每4个番茄时间可以进行较长时间休息。起初,可以将学习时间定为25分钟,期间不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直到计时器响起。如果当前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也定时休息一会;然后,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中。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可以适当调长番茄时间。

③亲友监督

亲友监督是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与你的朋友约定,一起完成番茄时间的学习任务,彼此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也可以邀请父母监督自己,与父母约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增加亲子沟通的机会。



(3)培养兴趣爱好,让生活变得更丰富

在学习任务结束后,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跆拳道、唱歌、弹琴、练字、画画、下象棋、听音乐等等。


(4)积极沟通,参与家务

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缓解消极情绪;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不仅锻炼自我,还能够转移我们注意力,让我们远离消极情绪,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居家生活。

04


及时寻求帮助

居家生活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如果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睡眠时,应及时和家人、班主任、科任老师、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