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认知不同不必争辩,从心理学角度深度解说认知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和别人讲道理。也许这句话看起来比较偏激,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因为往往和你认知相同的人,他可以理解你说的道理,而与你认知完全不同的人,你说再多他也不会相信。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深度解说一下认知,也许内容略显枯燥,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认知的原理,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感悟。而且你会明白为什么发现知识越匮乏的人越喜欢争辩。

交流

心理学角度的认知到底是什么

说认知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晦涩难懂,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认知也叫做认识

认知通常来说就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什么是感觉?

感觉其实就是我们利用我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事物的一个属性。比如一根辣椒,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红色,看到形状。用手可以摸出来辣椒的手感。用嘴巴可以吃出辣椒带给我们口腔的痛楚感受等等,这个属性就是感觉

辣椒

知觉带来感性认识

知觉其实就是人们将各种各样的感觉结合起来,对于事物产生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为什么知道什么是辣椒,什么是苹果。我们不可能单纯地靠颜色,认为所有红色的都是辣椒。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感觉来产生一个综合的认识。这时候看外观你就会知道,他是辣椒而非苹果。

感觉和知觉共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于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通常是对事物外部的一种感性判断。

苹果

记忆和思维产生理性认识

人们需要通过思维,才能够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比如黄苹果,单纯从感性判断,它和我们以前见过的苹果颜色并不相同。如果单纯这样看待,那这个就不属于苹果了。但是加入了思维进去,我们发现它的形状,手感,口感等等都和我们吃的苹果一样。通过思维来分析,我们从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吃过红色辣椒,但是我们能大概辨认出来一些绿色的辣椒。

但是这个过程很依赖记忆,也就是你过去的经验,你要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和现在的事物进行一个对照,从而联系起来,然后才能够有更深层次的一个认识,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拥有理性认识以后,你就不会因为一个人跟你说,辣椒还有绿色的而与他争辩到面红耳赤。

争论不休

辩论的根源来自认知不同,往往知识越匮乏越爱争辩

叔本华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用我们固有的认知去看待事物,去解决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就像《庄子外篇秋水》里面的那句:“夏虫不可语冰。”一个生命周期只存在于夏天的虫子。你和它讨论冬天的冰雪。它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因为你突破了它的认知范围。这时候它就会认为你在胡言乱语。

冬季森林

然而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认知越少的人,往往越固执。正因为认知少,所以对于某一种认知的使用场景就会变多,从而就会巩固这种认知,在自己无比熟悉的领域,人们往往就更坚定自己的认知,容易固执己见。比如一个老瓜农,种了一辈子西瓜都是红瓤的,另外一个人吃了一辈子西瓜都是黄瓤的。如果这两个人如果在一起探讨西瓜。我相信这一定会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认知高的人往往很少和人辩论,因为随着你的学习和见识的增加。你会发现认知原本就是一个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你当下认为正确的事物,在更高的维度反而未必正确。在一次又一次的认知改变的过程中。这些人就对于事物产生了敬畏之心,开始明白学海无涯,知识无穷尽的道理。就正如我们现在对于宇宙和世界的认知,也未必是正确的认知。

当你再次遇到和你争辩的人的时候,从自由的角度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从心理的角度,我觉得争个面红耳赤大可不必。因为你永远无法改变一个人的认知,除非他自己认知到。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