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认为“得不到的东西最好”,心理学的解释让人释怀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得失心,对于容易得到的东西不那么在乎,但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总会念念不忘,并且固执地认为,“得不到的东西最好。

对此,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就通过一项记忆实验得出了结论:“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打个比方,高考考完某门功课,考生一出考场讨论最多的是未完成的题目,或者说自己犹疑不定的题目,而不是那些顺利完成的题目。

再如,你在上学时期暗恋一个女生,每次鼓足勇气想向她表白,但一到关键时刻又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放弃了,结果若干年后你还是会不时想起她。

又如,下班后你可能不记得自己当天完成了多少项工作,但对于还未完成的工作任务,总是有些惦记,心里想着,“这项任务今天又没做完,明天得赶一下进度了,否则领导会批评我的工作效率低下。”

蔡格尼克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长期这样的话,会让人产生强迫症,以至于置其他事物于不顾,也无法接受新的人事物的出现,让生活陷入困境。

那么,如何规避这一心理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第一、制定明确的工作进度表。

当我们开始进行一项工作前,可以先制作一张工作进度表,列出第一天做什么,第二天做什么……给自己限定明确的完成时间,并遵照进度表工作。

例如,设计一本图录,一般需要一个月时间,第一周的工作任务就是整理清单,处理图片;第二周的工作任务就是排版设计;第三周的工作任务就是校对并修改完善,第四周的工作任务就是打样,检查色彩有没有问题,文字有没有错误,有没有错版漏版等,等到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接下来就是交付印刷厂印刷。

第二、改变偏执的态度,学会放弃。

世界上的事情并不会每样都随我们的心情,也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得到,所以,如果遇到实在无法得到的人事物,我们不能强求,让自己陷入偏执,要学会放弃。

也许放弃的过程很痛苦,但我们要明白“强扭的瓜不甜”,即便它再好吃再美好,不属于你的就不要再去纠结。

放下,你的心情才会释然,你才能去追寻其他美好的人事物,开启新的篇章。

人生短暂,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人事物,发现无数的美好,但并不是所有的人事物都会让自己感觉美好,有太多的东西我们真的穷尽一生都无法得到,但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远远欣赏就好了,也没必要一直妄想得到。

第三,珍惜现在拥有的,憧憬未来。

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但如果想要活得从容自在,得到内心的满足,我们就要控制自己多余的欲望,懂得珍惜。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比如稳定的工作、无私爱你的父母、相濡以沫的爱人,聪明可爱的孩子等等。

忘掉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并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们才会觉得世界很美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得不到的东西就像天上的星星,我们偶尔抬头观望欣赏就好,更何况它们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我们老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满足,前进路上也有可能“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限于交流,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