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暮云史记
编辑 |暮云史记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人性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Id)、自我(Ego)与超我(Superego)。
其中,“本我”是指人最原始的欲望与情感,处于完全潜意识状态,遵循“快乐原则”,通常受到意识的遏制。
“自我”是指本我与现实世界的媒介,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起到调节本我与超我平衡的作用,并对人的行为方向及行为本身起到决定性作用,处于大部分有意识状态,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指来自社会文化的一种人格,与本我相对立,代表着良知与内在的道德判断,处于部分有意识状态,遵循“理想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完美陌生人》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潜伏在平静无奇、有条不紊生活下的失调与情欲暴露无遗。
这种失调和情欲存在于每一个人物身上,是人物人格结构中“本我”的体现。
电影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其行为均能体现最原始的欲望,并通过自我将本我所带来的冲动与情欲合理化与现实化,通过超我将本我以一种安全、隐秘的方式隐藏起来。
这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一个原因。
一旦人格结构的隐私被揭穿,一切问题都变得棘手起来,本我所遵循的快乐原则也仅仅是使自己快乐,而不是让别人快乐,带有强烈的利己主义色彩。
与此同时,受到伤害的一方会因为自身自我和超我的判断,会对施害一方的本我产生极度的不满。
就像电影中所描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出轨,一个是艾娃与科西莫、科西莫与玛丽卡的精神与肉体的双出轨,通过合理化的处理,将各自作为人最为原始的关于性和情感的欲望进行实施;而这种行为一旦被暴露,则不能为旁人所原谅,因为此时的旁人的人格通常是站在自我与超我的层次上的。
另一种莱勒与卡洛塔双方分别存在的精神出轨,也与上述同理,而且这两人是一前一后知道对方的精神出轨事实,都在苛责别人的时候忘了自己本我所犯下的过错,属于典型的人格结构不调所引起的矛盾冲突。
在对待佩普是同性恋的问题上,人性中原始的对于异类的攻击心理迸发而出,科西莫毫不留情地对替罪羊莱勒进行人身攻击,众人都对莱勒投来异样的眼神。
可是莱勒作为一个“顶替受过者”,能感同身受当事人佩普的境遇,所以他会越过本我以自我甚至超我来评论这件事情。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写道:“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状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这一系列的矛盾运动充分解释了电影中七位主人公自身的行为动机及其关系状态。
笔者在第一章提到中产阶级个体所具有的矛盾性,究其根本也源自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协调矛盾运动之中。
以艾娃为例,其作为本片中最具典型性、冲突性、反转性的人物则最具有分析与研究的价值。
艾娃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待遇等身的心理医生,其作为成功的外科医生的父亲使其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其夫作为整形医生,为人诚实可靠,也使其有一个较为宽松幸福的家庭婚姻环境。
唯一让她头疼的可能就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儿,然而女儿也外表可爱靓丽,是值得作为一个母亲骄傲的事情。
从影片开始她就一直努力在塑造出一个称职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和成功的女性形象,但是作为心理医生的她不能处理好与女儿的关系,不能安分守己“怜取眼前人”而选择出轨丈夫的密友,同时忽视丈夫的感受去找别的整形医生做隆胸手术,千方百计隐藏自己见不得人的秘密与虚荣心。
由于长期以来的顺利和圆满,艾娃的生活似乎缺了些什么,也许正是按部就班的四平八稳使其“自我”产生了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心理异常。
她的本我欲念是满足自己想要改变生活现状愿望的原动力,她的超我结合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文化经验控制着自己的欲望。
而在此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她自己逐渐变得矛盾而扭曲。
她的自我在自己的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平衡,使其能够满足本我欲望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轨迹,哪怕只是表面上——选择了一个最不容易让别人联想怀疑到的出轨对象,提议玩一个对于她来说最安全又最冒险的游戏。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很值得回味,当艾娃提出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丈夫罗科极力反对,艾娃问:“你是藏了什么怕被发现吗?”罗科回:“我是担心你藏了什么被我们大家发现,我才不想知道你有没有出轨。
”艾娃又说:“如果我出轨了,我才不会提出玩这个游戏。
”佩普这时说:“有可能你出轨了,又希望被大家发现,就像连环杀手犯下罪行又想耀武扬威的那种心理机制。
”似乎佩普一语中的,此时此刻的艾娃不仅希望丈夫有出轨的事实被暴露,为自己的出轨找到更合理的理由,也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耀武扬威一番,来寻求刺激。
但是她也深刻知道,自己的出轨对象就是在座亲朋里的一位,她相信自己不会露出马脚,会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
这样的表里不一、阴谋算计、自以为是、寻求刺激、缺乏责任感等等迹象皆说明艾娃在人格上是有极大缺陷的。
在人格分析领域,西方心理学界在2011年提出了“黑暗三联征”(Dark Triad/DT)的理论,指出三种仅与大五人格(OCEAN)低度重合、比较特别、且具有反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分别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
在《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一文中,作者秦峰、许芳对黑暗人格进行了详尽的梳理。
书中提到:“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在心理和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
亚临床阶段的自恋(subclinical narcissis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性、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精神病态(psychopathy)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2其中精神病态最初的研究对象是精神病换装和罪犯,但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除了精神病患者和罪犯,很多普通人也具有精神病态的人格特质。
上文提到的艾娃,则具有明显的黑暗三联征特质。
同时,黑暗三联征的内部也存在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表里不一、自以为是、冷酷无情、具有攻击性等,其中,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最大的共同点在于缺乏共情;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无视社会传统道德、冷酷无情等;而自恋与精神病态则存在着攻击性与冲动性,尽管其动机并非一致。
有研究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很大一方面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如果父母的人格中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存在,那么其子女也更善于在游戏中欺骗他人,从而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信念诞生于人格中。
电影中艾娃接到了其父亲的电话,说已经帮她联系好了隆胸医生。
这件事艾娃没有告诉本就身为整形医生的丈夫罗科,而且从前后的对话中可以推论出,艾娃的父亲一直对女婿不满意,然后选择和女儿一起欺瞒罗科的做法。
艾娃人格中那一部分善于欺骗、缺乏共情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正是来自父亲的影响。
除了艾娃,剩下几个角色也不仅仅有人格结构的失衡,同时也存在黑暗三联征的影响。
这些特质与中年危机、现实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与无奈密切牵连,并外化体现于其行动。
例如,关于众人对于同性恋的认知上,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以冲动甚至冒险(欲与多年好友绝交)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排斥异己,只关注自己的情绪,短短几分钟就充分展示了留存在内心深处的傲慢与无礼。
体现在配偶策略上,影片中几位主人公的反应同样表现出黑暗三联征。
关于配偶策略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为,不忠(infidelity)与配偶关系维系(mate retention)。
影片中的矛盾多数集中在婚姻上的裂痕,各种程度的出轨偷情,艾娃与科西莫,莱勒与女网友,卡洛塔与男网友。
他们有着共同的人格缺陷,就是严重地缺乏共情,多以自我为中心。
莱勒与卡洛塔的婚姻名存实亡,两人仅仅拥有残存的一丝责任感,变得冷酷而麻木,只考虑到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快感,忽视社会传统道德,也忽视了彼此的真实感受。
而科西莫更甚,缺乏责任感,有较为强烈的优越感。
科西莫与比安卡新婚燕尔,却还同时出轨两个对象,分别是好友罗科的妻子与同事玛丽卡。
出轨对象多不仅仅因为其追求刺激、爱欲不满,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由自身条件而产生的优越感,或称为“自恋”——也许身材迷人,也许舍得给伴侣花钱,也许懂得一些讨异性欢心的浪漫手段。
电影中他为艾娃买了一对耳环,还悄悄为玛丽卡定了戒指。
科西莫作为有着“自恋”人格特质的男性,符合自恋者的配偶策略倾向——夜情、互惠关系或者性伴侣。
研究表明,具有黑暗三联征特质的男性主要采用实用式和游戏式的恋爱方式。
一方面,科西莫同比安卡的结合,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爱情所带来的实质性的东西即稳定的生活基础,这便是实用式的爱情,实现了科西莫倾向互惠关系的心理动机。
两人间的互惠乃是:比安卡可以为科西莫带来稳定的家庭婚姻,而科西莫知道比安卡曾深爱自由却为自己停留,比安卡在科西莫这里可以得到的是难以言喻的爱情滋味。
另一方面,科西莫似乎更善于游戏式的恋爱方式,我们不知道除艾娃、玛丽卡之外其是否还有其他情人,但两个出轨对象对于常人来说已是大数目,对于一般人来说难以对每一个出轨对象都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更多的其实还是具有游戏性质的欲望排遣,不加以负责与承担义务,也并不需要遵守承诺。
从导演编剧的角度来看,有意无意加入的黑暗三联征的人物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众在既定生活里循规蹈矩想要换种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这些电影人物不按常理出牌甚至无视传统社会道德,他们激起的生活浪花着实有趣而引人入胜;而在其他电影中,具有超强人格魅力的、带有明显黑暗三联征特质的人物形象也不在少数,例如《007》的詹姆斯·邦德、《教父》中的男主角迈克·柯里昂,以及美国漫威漫画所塑造的以蜘蛛侠、钢铁侠为代表的超级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