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孩子们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但是,今年“超长待机”的寒假生活,让很多孩子在重返校园后产生社交焦虑。如何自我判断是否出现社交焦虑?如何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你自己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呀?”今天(2月18日)上午,在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门诊室内,副主任医师张静正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敞开心扉。昊昊(化名)告诉医生,自己在学校参加小组讨论的时候紧张得说不出话,还会心跳加速、发抖,但以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妈妈也焦急地询问医生:“最近这一周孩子的胃口和睡眠情况都不太好,会不会是孩子对开学后的校园生活有些抵触?”
张静初步判断是由于寒假长期在家使用电子设备且没有跟同学接触,导致孩子突然走进学校后就产生了社交焦虑。但随着深入了解,张静发现造成孩子产生这种社交焦虑的,还有一个关键的导火索。由于父母近期关系紧张,孩子持续在父母双方间摇摆不定,导致孩子身为中间人这个角色产生了困惑,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承受后,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在学校里出现社交焦虑。

据了解,周五、周六两天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共接待了30多个孩子,其中患有社交焦虑类似情况的孩子占将近四成。“孩子现在出现社交焦虑,可能是在学校里发生了某件事造成的,也可能是孩子的焦虑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在开学这个节点外界环境变化后突然爆发。”张静表示,只有深入走进孩子的整个生活系统,寻找到相关因素后,才能抽丝剥茧,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为减轻社交焦虑,医生建议孩子通过写日记、逛街、开展户外运动、多与父母沟通等方式丰富情绪宣泄渠道,缓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如出现脸红、流汗、心慌等生理、心理不适的情况暂时不必过度担心,通过自我调节后很多症状会自动消失。但如果持续不适超过一个月,出现口吃、恶心、腹泻等严重症状则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撰稿:李蓝玉(见习)
摄像:徐忻宇(见习)
编辑:卢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