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患者(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患病因素中,有两个主要的方面。
1. 成长环境中父母本身的焦虑性格特征和苛刻的要求导致
有的家庭中母亲会经常焦虑,一遇到事情就坐立不安,非常焦虑。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会让孩子感觉紧张不安,没有安全感。还有的父亲会比较严厉,要求比较严格。
如果稍有一点达不到他的要求,就可能会动怒,大发脾气。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性格安静乖巧,温煦,处处配合和妥协。
2. 自身性格中的“疑病素质”和“高敏感特质”以及“完美主义”的特点导致
他们会对自己身体的过度关注和紧张。同时对头脑中产生的各种想法和身体的感觉能够细微的捕捉到。但是心里又认为人不应该有负面情绪,不应该表达愤怒,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的一面,要维护自己完美无缺的样子。
于是这些人本来就有的情绪和七情六欲就被压抑和伪装了起来,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内耗和思想矛盾。
例如:由于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好,不完美的样子,从而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当自己越不想要什么的时候,越会变成什么样子。于是慢慢就发展成了余光恐惧症或者社交恐惧症。
当纠缠在自己的各种想法中,同时这些想法又存在着对抗和拉扯时,就没有精力去注意到外面的真实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真实的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别人并没有在意你的言行举止,一切只是你在内心上演的一出出心理大戏,并把它们当真了而已。开始可能只是不太敢和人过多的说话,后来随着症状的加重,发展到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当发现一个行为、感觉、念头异常之后,就想要排除它压制它。但是这样做主观上并不会奏效,反而会使它得到强化。
经过反复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的交互作用,最终形成症状,被固定下来。此时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症状上,例如,反复洗手,反复关煤气等等。觉得其它事情都已经不重要了。只有把强迫症状治好了,才能好好地去生活,一切才会真正好起来。觉得活着就是为了摆脱症状。
因此,这时我们需要警惕,一旦形成了这样的认知,那么后面在为了消除症状而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因为这时是抱着要消除它的念头而做的行为。消除的本身就包含对抗和拒绝。说明我们对自己的症状是不接纳的,是抗拒的。因此,越抗拒症状反而会越加重。
焦虑症、强迫症形成的关键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接纳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不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因此对它排斥和抗拒造成的反强迫,才使症状越来越固化。
(注:以上摘选《战胜强迫症》一书)
当我们停止了焦虑、强迫动作之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就会释放出来。因此,能否直面这些恐惧和不安,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要从真实的内心出发。实事求是,放过自己,包容自己。同时对于无法包容自己,接纳自己,先做到承认和接纳。不要逼迫自己一开始就完全接纳自己的一切。接纳不是去欣赏它喜欢它,就只是如实的看到它,不评判,不思考,不纠结。
正是因为以前对自己的苛刻和不接纳自己的缺点,才导致神经症的发生。因此要先认识到内心的思想矛盾和虚伪,能够真正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和失控的内心。
人的改变不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是循序渐进,点滴发生的。
《情绪自救》书中讲到,当我们不再排斥自己认为不好的地方,能接纳它们时,内在就没有了冲突。而那些你感觉到的不安和恐惧也是无常的,是遵循自然法则,是会消失的。因此不用再去刻意消除它。就让它如四季轮回般来来去去,不增不减。
当我们无法意识到内心深处的动机和冲突时,就会被惯性模式或性格牵着走,无法觉察。当被主观感受牵着走时,内心会本能的挣扎和控制。
例如:开始我们的本心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是人类正常的需求。我们要尊重自己内心本来的愿望和想法,而不是从另一方面通过决不让自己表现紧张等来实现。因为自己不愿意承认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爱。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这时我们的心是不确定的。
在《战胜强迫症》书中讲到,强迫症的疗愈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内在心性的一个提升过程,在认知上会有新的看法和感悟,整个人的认知水平也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因为它的痊愈过程就是一个身心淬炼的过程,没有不费力就痊愈的,都要付出努力。
当我们能够坦荡做自己时,就不再需要掩盖什么,掩饰什么。自然不需要把精力放在遮掩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的地方了。
每一个焦虑症、强迫症治愈的人都是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