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心理学和历史:从我的专业和兴趣,到《基地》与心理史学

2022年10月10日02:25:04 心理 1876

说来惭愧,我虽然忝有“医师”的名头(前几天还侥幸通过了中级资格考试),但是从我自医学院毕业到现在为止,有无数人(包括我亲爹亲妈)都会质疑我一件事:你和正经医生到底有啥区别?

医生,心理学和历史:从我的专业和兴趣,到《基地》与心理史学 - 天天要闻

究其原因,纯粹是因为我的本科专业一直是在医学领域里面比较冷僻的学科——医学心理学。在学科分类层面,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并无这个学科分类;而在我选择读研专业时,我又选择了“应用心理学”这个从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的专业(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跨学科考研选手了,虽然我没觉得有啥区别)。

如果你觉得这已经很绕的话,后面还有更绕的——由于知识上的相似性以及我个人的兴趣方向,在医师注册的时候,我选择了“精神卫生专业”作为我的执业范围;而在卫生中级资格考试的时候,我同样也选择了“精神病学(340)”作为我的考试科目。

医生,心理学和历史:从我的专业和兴趣,到《基地》与心理史学 - 天天要闻

也许有人会问,你不是学心理的吗?为什么不选心理科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为什么不选呢?因为没有这个选项。

也许还会有人问,你说得不对,我记得卫生资格考试里面有心理治疗师,你为什么不考治疗师呢?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我为什么不考呢?因为心理治疗师属于技师,而精神科主治属于医师。而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精神科医师”才是占据生态位顶点的那一撮人;比如,我可以去考心理治疗师,但并不是每一位心理治疗师(甚至可以说大多数)都能去考精神科主治。

医生,心理学和历史:从我的专业和兴趣,到《基地》与心理史学 - 天天要闻

而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医学,亦或是二者之间的交叉——变态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于我而言都是一种职业,我对它们的偏好仅仅是出于一位从业人员对一门能展现自己价值并从中寻找到意义感的朴素情感。至于我真正乐意为其倾注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爱好,从这个账号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毫无疑问,是历史。

我无意重复李世民培根或者其他著名人物的那些有关历史的早已脍炙人口的赞誉,就我而言,我能从读史书中汲取知识,获得快乐,甚至还能为我带来利益,这就够了。至于把它变成自己的职业,我之前想过,后来觉得还是算了。因为无论是多好的事情,如果把它变成自己的谋生工具,那就变味了;或者说,会降低我的“内驱力”。实际上,正是因为写历史故事给我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再加上我自己的事情越来越多,我才在2020年后渐渐停止了创作。

而在我已经放下历史创作之笔近三年后,我读到了一本(准确地说是一套)令无数人惊艳倾倒、同时也很快让我手不释卷的书;而在这本书里,我的职业和兴趣以一种非常超越我认知的方式结合到了一起——这就是《基地》系列和贯穿其中的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

医生,心理学和历史:从我的专业和兴趣,到《基地》与心理史学 - 天天要闻

作为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基地》系列确实是一部影响了许多人(甚至包括不少NASA的科学家)在内的鸿篇巨著;而其中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心理史学,则是由一位天才的数学家——哈里-谢顿提出并由其本人和继承者们不断完善的

医生,心理学和历史:从我的专业和兴趣,到《基地》与心理史学 - 天天要闻

阿西莫夫笔下的心理史学,虽然带有“心理学”和“史学”,其实本质上却和我们当前所发展出的这两门学科相去甚远。在书中,谢顿对历史的了解并不多,对心理学的理解可能更少,他所凭借的,其实是通过建立一个整体性的数学模型,来对彼时的“银河帝国”,或者说全人类的发展作出预测。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套的话,其实就是“大数据”。只不过,心理史学所使用的大数据,可能比当今我们这个世界所能产生的数据总和还要大得多。

就我目前所掌握的心理学和历史知识来看,前者的发展已经涉及了很多统计模型,甚至几乎已经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是像谢顿计划或者心理史学这种规模的模型似乎还无法建立,且更谈不上预测某个群体甚至是整个人类在未来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轨迹;而就我浅薄的历史学知识来看,似乎其在统计学上下的功夫还没有心理学多,更遑论利用大数据模型来作预测了。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觉得《基地》里的心理史学是不靠谱的;相反,我反而觉得我们目前没有发展出类似的学问,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进步和算力水平还没达到那样的水准。因为,心理史学的底层是整体观的,即试图通过人类社会整体的运动规律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向。在心理史学的模型里,个体行为尽管可能在某些关键节点产生关键影响,却并不能彻底扭转发展的方向(比如被后世反复鞭尸的“骡”);而心理史学的预测结果,也并不能预测单独某个个体的未来走向(还是骡,就被小说里的后来者们拿来作为辩论心理史学是否仍然有效的关键人物)。这么说起来,令人不得不有一种感觉,身为犹太人的阿西莫夫尽管三岁就从苏联移民美国,其思想或多或少还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

医生,心理学和历史:从我的专业和兴趣,到《基地》与心理史学 - 天天要闻

因此,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论者,我对人类会在某一天发展出类似于心理史学的学科这一点是坚信不疑的(不过不太可能叫这个名字,因为当前已经有一门学问就叫心理史学了)。而就我本人而言,尽管在近十年前我就已经告别了数学课堂、对求极限甚至三角函数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因而已经失去了沿着谢顿的路发展出心理史学的机会;我却依然希望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将心理学或者史学传播出去,以期启发更多的人,也许里面真的会有一个像谢顿一样的个体,能撬动历史的支点,从而衍生出一些有趣的学问。

比如,写点文章?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