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即各种条件的聚合,这种聚合是动态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生命的存续,必须要保证生命所需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供应,即满足各种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一旦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生命轻者就会烦恼痛苦,重者就会生病和死亡。
生理需要就是吃喝拉撒睡,心理需要就是一般所说的安全感、接纳与认可以及爱的需要。
所以,一切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抑郁症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其他心理疾病,诸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都是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个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抑郁症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身心能量被大量消耗但是得不到补充,从而使个体处于一种低能量甚至能量耗竭的状态,我们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就可以看出来,整个能量非常低。
例如很多抑郁症患者,缺乏安全感、缺爱或者自卑。关键是为啥心理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体满足需要的方式是无效的,我们举一个自卑导致抑郁症的案例。
一位男士,因为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而得了抑郁症。他去参加同学聚会之前,本来觉得自己应该比同学们混的好,但是一去了却发现,同学们一个个都混的风生水起,做公务员的,做生意的,似乎都比自己强,他就感觉大深受打击,非常失落,当天回去之后就得了一场重感冒,从此就抑郁了。
这就是自卑导致的抑郁症,因为他把价值感建立在“比别人强”的基础上,实际上就是依赖外在的认可,但是作为成年人,任何依赖都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小孩子依赖是因为有养育者,成年人是必须要靠自己的,因为没有谁再可以让你依赖,即使有也是无常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并不可靠,但是这位男士依然在依赖外界的认可,而没有学会自我认可,所以在面对出现别人比他强,也没人认可他的时候,他内心就很自卑了,就开始自我否定了,因而陷入抑郁之中。
这种情况就是一种执着,即执着需要的满足方式,这位男士依然执着于依赖别人和外界来满足需要,这就是无效行为,当然他会这样执着,也是因为在其生命发展处于依赖阶段时,其养育者并没有无条件接纳认可他,而是经常性地否定他,尤其是经常拿他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导致他“接纳认可”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心理发展就停留在了依赖阶段,形成执着。
那么,这位男士要想走出抑郁,就必须要破除“依赖性”满足方式的执着,不再与别人作比较,而是自我接纳认可,这样“接纳认可”的需要就得到满足了,抑郁自然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