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作者是英国 资深心理咨询师,用经典童话的动物主角来演绎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这本书,已经是第五次阅读了。每当出现不快乐,想发脾气,觉得压力很大的时候,都在阅读过程中,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寻情绪的根源、体验咨询的细节,完成一场自我的疗愈。
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发现里面讲述的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也可以用于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也可以对照自身行为,是否是那位挑剔的父母。
书本讲了儿童自我状态有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叫“自然性儿童”,携带者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而这些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说:婴儿为了得到关注和食物会尖叫。
随着长大会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是父母,婴儿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引发父母的某些反应。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反应是给予爱和安抚。但也有父母会做出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会表现得很严厉。又或者,父亲的育儿观念可能非常严苛,就会故意无视婴儿的哭闹,怕‘宠坏’了他。慢慢的婴儿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会同意他人的想法,不敢反驳,取悦,道歉,甚至依赖,这个强大的人是父母呢。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已经成年,长得高大威猛,别人还说他还没长大。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那这跟顺从行为有什么关系?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儿童是怎么表现愤怒的
从强到弱:叛逆_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
比如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当父母属于挑剔型就要注意了,要立刻改,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孩子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孩子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孩子的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只有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审视父母自身的状态,才能对他们做出合理的教育,做出合理的榜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