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内心的封印——我是如何疗愈心理的

2022年10月05日20:57:16 心理 1676

那是2010年的高三刚开学没几天,班主任老师把我叫出了教室,走进教师办公楼里一间办公室,我吃惊的发现父亲已经在那里了。这时候我已经明白,班主任老师已经下定决心要解决我长时间因痴迷看书而不愿学习的问题。父亲知道我在学校的情况以后就脱下脚上的鞋打我,可我还是犟不肯认错,于是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老师看我死心不改,就以有心理问题为由劝我回家休息一段时间,找咨询师咨询咨询。父亲也对我感到失望,就把我带回了家。

解除内心的封印——我是如何疗愈心理的 - 天天要闻

回家以后,我的内心无比痛苦,父亲母亲也很失望,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又整天抱着书看,说一些胡言乱语的话,父亲觉得是不是真有什么心理问题,我知道在他们的意识里所谓的心理有问题应该与精神有问题是一回事。带我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我也去了,但是这种羞耻感增加了我内心的怨恨。心理咨询回来以后,我的内心更加痛苦了。后来听我妈说,我的一个表舅当年也和我一样,因为高中的时候喜欢看书差一点也不上学了,现在在郑州当记者。

我像是得了救命稻草一样,赶紧打电话给表舅,那时候我已经是有些意识混乱、胡言乱语了。父亲先把情况给表舅说明了一下,然后我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说:“我喜欢文学,可家里太落后了,他们都不理解我。老师还说我‘脑子有问题’。”表舅说:“其实我们县里也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但是我感觉不到。”然后他又问我说:“你有文章吗?我可以帮你发表?”我那时候只是随便写一点诗句随感,谈不上像样的文章,再加上一直被怨恨占据着内心,根本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

“你就像是孙悟空被戴上了紧箍咒。”

“我要到郑州去拜师。”

过了一段时间我决定要到郑州去拜师,并且把这个想法告诉表舅,“你带什么去?”

“我写的一些东西。”

“那好吧,对于你来说也是一段经历。”

于是便有了2010年郑州之行的那段经历和转学文科的过程。

解除内心的封印——我是如何疗愈心理的 - 天天要闻

这是一段经历不错,但是这段经历在当时并没有成为激励我成长的动力,反而变成了封印我内心的痛苦记忆。用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原理分析,因为当时我是在被负面的情绪驱动下做的那些事情,所以并没有考虑到这些事情积极的一面,反而陷入了消极的认知之中。所以这一切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增加了我对学校和老师的怨恨。

到了大学以后,由于我的这种怨恨一直没有消除,所以它就被一直迁移、扩大到了周围的人和事情上,甚至连对文学的爱好都带着一种负罪感,高中的那段经历已经不愿提甚至想起,于是被我选择性地遗忘在心底。

就这样,我被负面的情绪和认知封印在了“五行山下”。特别是从大学到毕业之前实习的那段时间里,是我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14年大学毕业的前夕,如果不是因为余光中先生到河南,如果没有见到余光中先生,我被封印在内心的对文学的激情和向往可能不会再被激发出来,我可能就真的落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想想现在也都还感到后怕。

见到余光中先生使我被封印的内心产生了松动,于是我记起了高中时候因为爱好文学而被劝退学、心理咨询,后来又到郑州访师的经历,于是我就又重新找到了一些当年的那股劲,再续文学情缘。

然而,这一次解除封印的并不彻底,因为我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我还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学校和老师,甚至周围的人和事。也就是说我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以那份对过去的怨恨和消极的情绪认知都并没有改变。这就导致我虽然在2015年接触到了元认知干预技术这一优秀的心理技术,但是却因为不觉醒,所以失去了一次走出心理困境的机会。

等到我认识到自己内心问题的时候,已经是在两年以后的2017年。当时我已经在《哲思》杂志社里做《破茧成蝶》的编辑已经一年多了。按道理讲,从2015年底到2017年初,应该说是我内心最快乐最满意的时期,做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热爱的文学和编辑工作,所以我应该和高兴很开心很快乐才对,然而我的内心却并没有开心快乐起来,因为文学和过去的痛苦也连接着,而我偏偏沉溺于对过去的那份痛苦记忆和感受之中,像是一个祥林嫂一样,有机会就痛苦地向人诉说这段记忆和感受。结果在杂志社一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

从杂志社出来以后,我终于开始反思——难道这次失败也要怪罪到别人身上吗?我终于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是存在着问题的,如果不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外在的一切都不会改变。于是我正式开起来自己的心理疗愈之路。

由于高中第一次的心理咨询是失败的,留下的情感和记忆也是消极痛苦的,所以后来对心理咨询这件事情也一直耿耿于怀。但是因为对元认知干预技术留下的第一印象比较好的,所以内心虽然还是有些排斥,但也能够接纳。于是我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了元认知干预技术,正好2017年底知道了金洪源教授到郑州开课的消息,先是试听,然后读元认知干预技术书、听音频,逐渐深入理解明白了“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化单相思维”等一些原理以后,终于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己之所以陷入消极的人生状态之中,是因为背后被一些列的消极情绪和认知驱动着……原来如此!紧随着就正式参加培训班,随着对技术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自己对过去的思考和认识终于发生了改变。

经过2019年的持续学习,我已经不再对学校和老师感到怨恨,不再把问题都归罪为外在的人和事,而是自身去找问题,到了2020年,真好是高中的事情发生十年,此时,我已经能够完全接纳当年的事情了,于是我开始动笔把我的经历和心理转变过程讲述了出来,就是那篇《写在“高中事件”十年之际》,正如我在题记中所写:“凡是你想要逃避的,将永远束缚着你。”这篇文章代表着我对过去不再是逃避,而是完全的接纳。接着我还写了《我的元认知干预技术之路》,讲述我学习元认知干预技术的过程和收获。此外,我又写了《十年的蜕变》《超越心理》《关于高中的记忆》《重回学生时代》《我所见到的余光中先生》等疗愈和回忆性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梳理、排查、转变内心存在的所有问题,同时又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直到这两天我写下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并且认识到“内心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外在的一切都是无辜的”以后,终于把内心的封印全部解除,我的心灵得到了彻底地解放,我又回到了高中以前的、原来的、最初的那个我……

解除内心的封印——我是如何疗愈心理的 - 天天要闻

这就是我心理疗愈的全部过程。大家不要只看到时间点上,觉得我从2010年一直到现在才从心理困境中完全走出来,用了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其实,时间只是一个外在表现,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在摸索,所以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来一条走出心理困境的道路,我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认识到问题。即能够觉察到并明确承认自己心理状态欠佳。对于我来说从2020年事发直到2017年以后,我才真正开始觉察到自己内心的问题,这就足足延误了7年的时间。

第二:找到好的技术。对于我来说虽然在2015年就第一次接触元认知干预技术,但是由于当时并不觉悟,所以错过了一次转变的机会,直到2018开始,我才又真正认可和学习技术,这就使我的疗愈之路延迟了三年。

第三:一半靠学习。正如元认知干预的两层次干预一样:首先是指临床心理干预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来访者实施元认知干预;其次是指来访者掌握了技术及其原理以后自己对自己的心理障碍过程、优秀人格及其行为的元认知干预。所以疗愈一半是靠学习或者别人帮助,另一半要靠自己。

第四:一半靠写作。对于我自己来说,写作是帮助我疗愈最有效方式。所以我个人觉得应该把疗愈写作增加到心理疗愈的功课中。

在此,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并不是说心理的疗愈过程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而是因为在这十几年的实践中我经历这四个心理疗愈的步骤,所以才走出来心理困境。换句话说不是非要经历了多长的时间才能疗愈心理,而是要看在多长的时间内完成了以上几个心理疗愈的步骤。对于我来说,在缺乏指导、自己摸索的情况下经历了多年的时间,但是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在元认知临床心理干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努力,用几个月、几星期、甚至几天的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走出心理困境,这在元认知干预技术这里并非难事。

最后,祝愿所有同样受心理困境干扰的朋友们,早日遇上元认知,遇上最真实和美好的自己。

(作者:任鹏 河南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践行者,常年深耕教育心理领域,解决学生学习障碍问题,擅长心理疗愈写作。)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