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疗法009 |“接受”还是“拒绝”?心理治疗背后的数字干预

2022年09月29日21:40:10 心理 1041

数字疗法009 |“接受”还是“拒绝”?心理治疗背后的数字干预 - 天天要闻

Hello,

这里是壹脑云科技圈,我是卷卷~

如果你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你会首先寻求医生帮助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吗?对于已经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的人来说,是否寻求治疗是他们的首要考虑点。

数字疗法009 |“接受”还是“拒绝”?心理治疗背后的数字干预 - 天天要闻


对于临床研究来说,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以个案为中心、面对面治疗或数字疗法等)。然而,在实际情况下,有许多人其实并不主动寻求治疗,或是在治疗过程中便中途退出了。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客户的参与度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否有效的参与与是否能获得良好的结果有直接关系。然而,“参与度”是一种内部的认知状态,因此很难测量,因此,参与度通常是从观察更容易量化的指标中推断出来的,如坚持、退出或在数字领域的使用。

数字疗法009 |“接受”还是“拒绝”?心理治疗背后的数字干预 - 天天要闻


当我们说到数字心理健康治疗时,客户的吸收率大概在3%到25%之间,在使用数字解决方案时,低使用率和高辍止率是现实上持续存在的问题。当考虑到只有20%的心理健康问题患者首先主动寻求治疗,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明显。所以从长远上来讲,增加客户参与度是心理健康领域的一个关键重点领域。

参考这篇综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数字干预措施对于提高心理治疗的准备程度的影响。

Jacinta Jardine、Robert Bowman等人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影响因子7.08)期刊上发表了这篇综述,发表于2022年8月。

01

历史障碍

历史上阻碍面对面心理治疗的许多实际障碍,比如成本、可行性、时间限制等因素都随着数字化治疗的出现而减少。然而,这种新的治疗方式也同样引入了一系列新的障碍,比如互联网焦虑、涉及到的隐私问题、对电脑技术的较差掌握,以及对数字治疗本身有效性的怀疑。

可以说。在所有方面的问题中,最重要的障碍是来自客户对寻求帮助和参与治疗的态度。在这些态度障碍中,对于需求感知低下内在自我污名是最常见的。

02

动机的改变方式

动机是一个术语,用来描述激励和指导行为的分析和习惯过程,从而包括前面讨论的态度障碍,以及其他因素。在统计结果中发现多达80%的人在寻求治疗的时候并没有准备好改变。

在解释动机和改变过程中最突出的理论是跨理论模型(TTM)。它所呈现的变化过程是促进行为改变的重要策略。变化过程归属于两大类: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认知过程主要通过个体行为获得信息,行为过程通过环境事件获得信息。TTM中呈现的变化阶段是预先考虑、思考、准备、行动和维持,所以该理论不仅在行为,在一个人考虑改变之前就开始一个更广泛的思考过程。

03

动机性访谈

可以说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是这些干预措施中最被认可的,因为它对患者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结果有显著影响。它可以说是一种协同的、但又“散漫”的治疗方法。动机性访谈目标是在指导而不是对客户做直接要求,通过开放的问题培养自主性,并唤起客户改变的个人原因。

MI从业者使用的具体技术或工具(可以称为“组成部分”)包括探索变化的原因,权衡变化的利弊,发展客户的理想和当前状态之间的差异,以及建立信心和自我效能。

简单来说,动机性访谈的关键因果模型是客户言语影响客户结果,这意味着客户谈论行为改变越有利,他们就越有可能做出改变。MI最初是作为酒精滥用的独立干预而开发的,现在被用作一系列精神疾病的治疗前干预,包括焦虑和抑郁。

04

干预形式

在作者研究的48篇文献里,22篇是基于网络的程序,再往下是一些筛选量表工具,视频,相关APP,网站。在面对客户治疗方案时,27篇提到了相关专业水平的传统的帮助,剩下21篇有关特定治疗的文献中,面对面治疗占比最大(4篇)、网络治疗(6篇)、电话治疗(1篇)。

05

干预持续时间

多数干预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不超过90分钟。

06


干预方式

动机性访谈(16篇,33%),认知行为疗法(6篇,13%),跨理论模型(4篇,8%)。

07

干预措施提供方式

在客户未寻求帮助时,在社交媒体、临床医生或健康服务机构推荐、营销组织、心理学实验小组、邮件、数字营销等多形式出现频率相近,说明近几年网络、数字化宣传影响力逐渐提升。

08

讨论

在查阅这些文献之后得出最明显的一点是,不仅是已使用的数字准备干预措施的类型上,而且在使用、评估方式等其它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当涉及到数字化提供干预措施的可行性时,发现有一定的潜力。

有效的识别客户的变化阶段是治疗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对治疗感兴趣吗?”或寻求一些调查问卷,阶段量表等进行评估。相关网站干预使用动机改变阶段来构造网站导航的标题(“我有问题吗?”“我应该得到帮助吗?”“我想要/需要帮助吗?”)让客户自己选择他们的舞台,从而自己主动调整治疗过程。

数字疗法009 |“接受”还是“拒绝”?心理治疗背后的数字干预 - 天天要闻


基于个人信息的数字干预措施可以根据客户的个人情况,从更广泛的层面对他们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这里作者举例一个有自杀耻辱感的案例干预,客户是否企图自杀或有自杀的想法?是否有亲密人自杀?是否对基因相关话题感兴趣?

先前的研究表明,面对面动机性访谈对于那些尚未有动机或正要参与治疗的人群最有益。同时,简单的数字干预与基于面对面动机性访谈一样有效,但是只针对已经有目标和动机的人群。他们只需要别人在背后轻轻推一把,主动与咨询师进行互动,可以有效改变和提高个人治疗效果。

09

风险

其实在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治疗的情绪是敏感的,而且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在制定和准备干预措施时,要采取一种谨慎的方法,以防加工的信息会对客户带来更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10

结论

提高心理治疗准备程度的数字干预措施是广泛和多样的。所涉及的干预措施范围从简单的视频和广告到比较大的网络项目,它们都可以被用来帮助客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变化。

数字疗法009 |“接受”还是“拒绝”?心理治疗背后的数字干预 - 天天要闻


尽管这些容易获取的数字方法有潜力让人们在准备治疗过程中能减少心理健康治疗差距,但它们并非没有风险。羞耻感、动机和个人对治疗心理健康的情绪反应的复杂性表明,在制定和测量准备就绪干预措施时,需要采取谨慎的方法。所以本综述的结果表明,这些数字干预措施的实施和采纳是在设计、实施和测量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定性和纵向研究来加深我们对与治疗准备情况相关的变化过程的认识。

参考文献:Jardine, Bowman, Doherty (2022) Digital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Readiness for Psychological Therapy: Scoping Review. J Med Internet Res 24(8) e37851

注: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

内容 | 卷卷

排版 | 卷卷

校对 | Ting Zhang 喵君姐姐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