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要尽量少做这3件事

2022年09月28日13:18:03 心理 1905

随着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竞争、内卷已经早早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很多孩子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

沉迷网络游戏、厌学;

人际交往中屡屡碰壁;

自卑、消沉、经常陷入焦虑的状态;

脾气不稳定且有攻击性行为;

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父母

……

曾有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并且儿童心理问题门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不得不承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急需关注的问题。

很多父母对此十分不理解: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为什么心理会出现这么多问题?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

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要尽量少做这3件事 - 天天要闻

其实,一个心理阳光、健康的孩子,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被爱、自信和勇气所填满,有没有锻炼出一定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真实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长之路上,内心不曾有过这些力量,很容易产生孤独和绝望之感。

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言,以下这三件事父母要尽量少做。

01

不要让学习成绩

成为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 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而在很多家庭,学习成绩变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也成了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在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钟华是一名高三的女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比如钟华考了第三名,大人不会给出表扬,反而问:“那第一是谁啊?第二是谁啊?”

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名,大人还是会追问:“那全级第一是谁啊?你排第几?”

钟华坦言:‘你可以考得更好’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就好像是我是一头驴,我前面吊了一根胡萝卜,我在拼命为了这件事奔跑。”

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要尽量少做这3件事 - 天天要闻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父母的赞赏或回应。

考得好,皆大欢喜,考不好,家里只剩下唉声叹气。

有一位初中生问妈妈:“我做什么可以让你高兴?”

妈妈讲:“你把学习搞好了,我就谢天谢地了?”

在孩子看来:
“我学习不好爸妈就不高兴,唯有学得好,他们才爱我,我只是一个学习工具!”

很多孩子把学习当成家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任务,没有目标感,同时,他们无法从生活其他事情中获得价值感,渐渐地,不能好好地与身边人相处、不懂如何与世界相处。

在学习方面频繁受挫,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中。很多孩子常常会产生一种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焦虑,觉得学习和生活没有意义,对自我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判断,这些消极的意识,一旦占据了孩子的内心,往往会伴随着他整个学习生涯。

学习之路上,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越多,孩子才不会变得“空心”。

心理阳光的孩子,背后也会有个阳光的家庭,他们懂得:“家是一个永远可以包容、接纳我的地方。”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学习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家人永远可以接住自己。

对自己永远支持、理解、尊重的父母,孩子的内心才会是富足的。

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要尽量少做这3件事 - 天天要闻

02

不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

控制孩子

亲子关系最容易掉入“控制”的陷阱”,这种控制最让孩子感到痛苦。

一位14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母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一怒之下跑去报警。

警察来到家里,爸爸不慌不忙地说: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能监控你?

控制一个孩子,父母最常使用的理由就是“我是你什么人”、“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会害你吗”。

其深层含义是“你必须听我话,我对你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并且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这种密不透风的“关心”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然而,越是想方设法地控制孩子,最后也越容易失去孩子。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每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会有独立的意识,如果父母万事插手,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升学成家,对孩子来说,反而变成一副枷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焦虑与压力也成倍增长。

人生最痛苦事情之一,就是没有选择权。

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

家长无处不在的控制,导致孩子产生慢性压力。随着压力的积累,逐渐削弱孩子应对和化解压力的能力。

幸福的家庭,少不了界限感。

幸福的孩子,也少不了来自父母的放手和尊重。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在不断地尝试和经历中,发展出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要尽量少做这3件事 - 天天要闻

03

不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独立性

作为大人,我们常常很不理解孩子所背负的痛苦:“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

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痛苦和压力都是相对出现的。

我们无法完全替孩子消除压力,但却可以教他如何和压力相处,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这种心理韧性不是天生习得,而是后天慢慢培养锻炼起来的。

认识一位家长,暑期送孩子参加夏令营,孩子表现得特别好,不仅独立能力超强,还会主动帮老师忙。

有的小孩不习惯新环境,因为想家而闷闷不乐,他还会主动上前安慰,连老师们都夸孩子就像小太阳一样。

很多人问这位家长的养育经验,这位妈妈的答案很简单:“可能因为我比较放心吧,很多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他发现了自身的能力,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脆弱、禁不起打击,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关。

当孩子遇到问题立即给予帮助,不肯给孩子一次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心。

这样的孩子,当他独立面对挫折其实是很无助的,没有应变的能力,也没有强大的内心面对失败的痛苦。

孩子需要实践与探索来获取自身的自信,这一件件小事里,孩子获得了经验和教训,最后带给他的是成就感与自信。

不要小看这种训练,它会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食其力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会尝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不是逃避或一蹶不振。
来源:钱志亮,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