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洪荒之力快抑制不住了,我真的真的想把他们痛打一顿。”
“然后呢?”
“但是我忍住了,毕竟那是工作场合。”
“再然后呢?”
“再然后,我失眠了两天,再再然后我就到这里来了。”
一个月前,青田因为焦虑找到我。
向我说起她“在办公室被老员工无故加任务”、“自己提方案被领导各种无视”等问题。
表面上看,青田遇到的是人际问题,但影响她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是,她进入了一种“攻击性淤积”的状态。
如果你也经常进入“释放攻击性伤害关系,憋着伤害自己”的纠结中,不妨听我聊聊这个话题。
来源:pexels
释放攻击性的泥潭
释放攻击性,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长大后,又会被社会教育团结同事、尊敬领导、邻里和睦、家庭和谐。
在以忍让、宽容为美德的环境中,向外释放攻击性,往往会被扣上“小心眼”、“情商低”的帽子。
但偏偏人又是社会性动物,一旦被人划分到“影响团结”的一撮人,就像是被社会打入了冷宫。
于是很多人选择像青田一样“忍气吞声”,成为了一种应对策略。
来源:pexels
不过,正如心理咨询专家Baylor说:
当一个人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不将其向外释放的话,这种负面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途径。
这让青田的策略就像是一场“自我凌迟”,每一次忍让,都像是给自己“一刀”。
最终,自我攻击后的“自我”越来越弱,很多“自我价值感低”、“无能感”等问题就是因此而来。
来源:pexels
但同时,“自我”的反抗力也越来越强,这正是青田焦虑的来源——
没有人的“自我”想躺平,它一直在潜意识中反抗。
而且,抑制攻击性不仅会让心理不舒服,现代医学也证明,长期如此,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常人。
既然攻击性如此不好,我们有办法“去除它”吗?
很抱歉,它是本能,没有它,人也不能为人。
但是,如果可以很好的释放它、运用它,会开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转移你的攻击性
如果你也有很多“淤积”的攻击性,可以听听乐水的故事。
她是一个“转移攻击力”的高手,而且获得这个能力的方式,还很有趣。
大学毕业后,乐水进入了一家公司的客服部,有一阵子公司内部问题,几千台产品有一些质量问题,客服部成了客诉部。
她说:“每天八小时,接起电话来就挨骂是常态”,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真真切切感受到“上班如上刑”。
而且由于是公司问题,还要给客户赔笑脸,心里再郁闷,也要表现地很乐于给客户解决问题。
来源:pexels
这两个月里,她有时很生气、很委屈,好像自己做什么客户都说是错的,有时,真想骂回去,但是话到嘴边,看到领导坐在前面,生生咽下去。
“我每晚都是憋着一肚子气回家,把客户在心里骂一百遍。”
直到有一天,她走在马路上,正好看到小区外几个邻居在打羽毛球。
她脑子一热,也加入进去。
一场结束,有羽毛球基础她,赢了一局又一局。
这时,她突然觉得心情莫名有了起色,好像白天的事情都过去了,自己恢复了力量。
自此之后,她仿佛发现了一个好办法,每次再有这样的情况就去打球,身体精神都好了,工作更是屡获表扬。
这就是乐水的“转移攻击性”的方法。
背后的原理正是被公认的“释放攻击性”最好的方法之一——竞技体育。
竞技的本质是以“优雅”的方式决出胜负,是被认可的“释放攻击性”的方法,更是让人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人际关系。“
来源:pexels
非暴力理性释放攻击
相比乐水较为温婉的性格,另一位朋友晓楠的口头禅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把我逼急了,不管是领导还是客户,非得跟他们一较高下”
风风火火的个性,不会让任何“攻击性”藏匿在心底。
但她也因为快人快语,得罪了不少人。
最为严重的一次,因为和男朋友吵了一架,两人就此分手。
事情的起因是她发现男友和一个女性在聊当地酒吧哪家好。
“嫌我烦了是吧,看我腻了,跟其他女人去酒吧?”晓楠说她当时热血上涌。
分手几天后,她才从前任哥们那里知道那个女性是男友的同事,当时在聊公司团建去哪里。
来源:pexels
冷静下来,最让她伤心的是:吵架的时候,前任居然没有解释,任由她崩溃、分手。
还是这位朋友告诉他:这其实是她前任故意的,他一直想分开,正好得到了机会。
前任说,和她在一起,就像是在刀尖上过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砍一刀。
晓楠反思过去,终于意识到自己“得罪过”这么多人。
痛定思痛,她决心改变,在我们几个朋友的推荐下,学习了著名的“非暴力沟通”。
她说这是她的“福音”,过去她的“攻击力”如同唇枪舌剑,而现在她懂得了如何“理性释放攻击性”。
来源:pexels
她再也不用“臆想的事实”代替“观察来的事实”,也不会将“自我的想法”代表“自己的感受”。
比如,办公室打印机坏了,她不再会对负责的下属说“这打印机三天两头不能用!你要不想干赶紧离职!”;
而是会说“今天早上打印机坏了,这让我感到会影响办公效率。”
她分清了“抱怨”和“需要”之间的差别,也能够更多地使用“请求”而非“命令”。
来源:pexels
她说,如果分手的那天晚上能重来,或许她会说“我需要你多陪陪我,今晚能不能多陪陪我聊天”;
而不是“你到底跟这个女人有什么关系,你把我放到哪里?!”
晓楠说,一开始要克制自己真的很难;
但是真的适应了这样的方法,发现好像自己过去吵得声嘶力竭都得不到的,居然在柔声细语间达成了目标,这让她感到生命之中有了新收获。
攻击性,本质上是个体为获得目标而采取的最极端的方式。
不合理的释放攻击性,大多却事与愿违。
晓楠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理性化的方式满足了攻击性需求,更得到了成长。
来源:pexels
攻击性是我们的朋友
在精神分析的种种防御机制中,“升华”是最成熟的机制之一。
能做到“升华”的人,往往个体的心理成熟度很高。
或许你不知道什么是“防御机制”,也不知道“升华”是什么,但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明白,比如说我们从小都在背的一句孟子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前半句其实就在说“升华”——
原本一个个能够击毁人斗志、打败人意志的苦难,在那些“强者”手中,却变成了帮助他们成长的能量,让他们获得成功。
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国家不幸诗家幸”,意思是在古代,凡是朝代更迭、民间苦难增加时,往往也是诗人的“高产期”。
来源:pexels
这些诗人,能够尝便人生苦辣后,变成诗意的抒发。
有苦难就有挫折,就会有不如意、就会有委屈、愤恨…当这些攻击性被激发出来时。
成熟的个体会以更高维度的方式将它们释放出去,或变成事业的推动力,或变成文学、艺术等形式呈现。
这让我想起之前一位来访者阿昭。
他一直在做保险销售,有一个自己跟了半年的客户,马上要成交了,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客户和另一个同事建立了联系,最终跟另一个同时签了单。
事后他恨不得去跟同事大吵一架,也去跟领导说,但领导说“销售就是各看本事。”
他说,他简直受到愤怒和委屈的双重暴击。
来源:pexels
后来他尝试说服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没准同事会惦念他的好,就当为人际关系投资了。
结果同事非但不表达,更是在办公室中,处处展现“我比你强”。
“每每想起那张脸,我都睡不着觉”阿昭说,“从那时起,我就发誓,我不能被打败,我要在事业上,获得他们无法企及的成就。”
也是在那时起,他删了手机上所有游戏,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拜访多少个客户,去赢得多少个订单,晚上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客户喜好。
慢慢的,他的业绩从小组第四,升到了第一,年终评比时,他成了那位“抢客户同事”的上级。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后来小昭真正想明白了这句话,没有这个契机,或许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业务员。
在这里,被激发出来的攻击性,没有让小昭用“掀桌子”的方法去释放,而是升华成为了“职业动力”,让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来源:pexels
写在最后:
总结上文,我们发现一点:攻击性投射的方向和层次非常重要——
向内会变成“攻击性淤积”,而向外却又很“低层次”的释放,又会伤害关系、发生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情。
让人的本能,以正确的方向和成熟的方式进行释放,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或许,攻击性就像是深渊里的猛兽,你看着它,它也望着你,硬刚它,或是放任它,要么屠龙少年最成恶龙,要么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
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方法,让“猛兽”不在危害我们的生活,甚至变成“朋友”。
走出深渊,和我们一同在阳光下嬉戏奔跑。
作者:贾宁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