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焦虑症、强迫症不是某种身体疾病,而是做错了2点

2022年07月06日20:13:16 心理 1337

心理学家:焦虑症、强迫症不是某种身体疾病,而是做错了2点 - 天天要闻

《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齐国有一个特别贪恋黄金的人,在赶集的日子,一大清早就穿戴好衣帽,打扮整齐到街市上去。当他路过金店的时候,被金灿灿又耀眼的黄金吸引住,脑子一热、伸手抓起一大块黄金,转身就跑。巡逻的官吏很快抓住了他,问道:“你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抢黄金呢?”他说:“我伸手去拿的时候,眼里只有光灿灿的金子,根本没注意周围还有人。”

当眼里只有黄金的时候,就会被贪恋、厌恶的执着心,蒙蔽双眼,忽略了问题的根本。尤其是身处在强迫焦虑中的朋友,所有症状背后都有一个深深的“放不开的执着”:

强迫来的时候,想让它赶紧走;

强迫没来的时候,想确认、想检查它是不是真的没有;

只是,往往不确认还好,一确认、本来没有的强迫,也来了

心理学家:焦虑症、强迫症不是某种身体疾病,而是做错了2点 - 天天要闻

事实上,不是这些问题、这强迫的表现有什么问题,而是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泛化。无论你当前面临的是什么恐惧、担心,还是什么想法,哪里需要去克服它们?并不需要,因为“自然”自会帮你搞定的!

李宏夫老师《战胜强迫症》一书强调:恐怖的想法、反复思考的念头,还是不堪入目的画面,它们只是强迫的表象、一种强迫的症状表现,因为自然属性,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都是有它自然的运动规律的,它们都会不治而治,这是第一点

不仅是因为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我们强调不治而治,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强迫,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人会都有的,不要抱着没有一丝一毫症状的“完美主义”愿望,这也是执念。你在这样要求自己的同时,可能就在日常生活中,把正常的强迫“症状化”,强化症状。

因此,你的强迫观念之所以那么顽固,如此的令你难受、让你痛苦,其实是深深的放不开的执着所致。

心理学家:焦虑症、强迫症不是某种身体疾病,而是做错了2点 - 天天要闻

第二点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完全走出强迫症?怎么才能避免复发呢?

前来咨询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状况的,说:之前有过强迫,自己也没管它,它自己就好了。是的,这是强迫疗愈的高手,如果曾经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那真是太美妙了!

但是,后来又强迫了,自己也尝试着不去管它,却一直没有好。潜意识把“不管了”等同于“我这样做了,我就能好”。疗愈到这里,就到了更深层:又反复了、或者说哪怕是不管它、它还没有好~当你执着于“我不管它、它就能好的时候”,其实底层逻辑是执着于舒服、执着于好、执着于康复这个事。

事实上,强迫症的真正痊愈,不是症状的完全消失,不再用多余的力,就像平静的湖面会泛起涟漪,我们只要不再去搅动它、不再去干预、干扰,湖面会自动的恢复平静的~不再用多余的力,给它时间,它会按照自己的运动规律,让原本正常的东西恢复正常,自己的情绪状态也就恢复到自然的状态了。

以“自然运动的属性、执着心”贯穿,详细剖析了自我疗愈中,最容易遇到阻碍的问题上。自我调整、自我修正的朋友,首先需要在头脑层面有正确的认识、打通自我疗愈的脑回路,这是第一步,但是是不够的。强迫的狡猾会表现在各个方面,尤其是知识上的博弈,它总会冒出一些相反的点子,不断的迷惑你、把你继续拖入强迫。

李宏夫老师《战胜强迫症》一书中“亦止法,需要将理性头脑的认知转化成实操性练习,让自己有所体验,真正打通意识与潜意识的隔阂,通过“亦是如此”的标记,训练这颗执着心,遵从自然属性、顺应自然,逐渐做到为所当为。

心理学家:焦虑症、强迫症不是某种身体疾病,而是做错了2点 - 天天要闻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