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的重点概念:共情-内省
摘自《徐钧:自体心理学入门》北京联合图书出版公司
01 科胡特对精神分析临床的贡献:精神现实与体验过程
共情—内省是自体心理学的重点概念,也是自体心理学的基础,不管是在临床还是理论学习中都很重要。依靠此基础,我们才能理解自体心理学临床实践的经验和工作视角。
这个概念经常会遭到误解,误解从科胡特时代就开始了,科胡特去世前最后一篇论文《论共情》就是在努力澄清这个概念。
在当代中国自体心理学的发展中,对这个概念的误解也一直存在,它甚至扩散到许多临床精神分析学派中。这个概念也涉及自体心理学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这个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来自科胡特对于精神分析临床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精神现实(心理现实)和体验过程。
在我督导的案例中,一个来访者在与咨询师的访谈中说,他在追求他学妹的时候受到了创伤。但咨询师听完他的叙述,觉得他在生活中似乎并没有受到创伤,他只是暗恋对方,对方也没有做什么伤害他的事情。对方是学生会的,和所有同学关系都不错,经常鼓励大家一起参加学生会活动等,对他并没有特别的关注。但是他内心很喜欢对方,还主动向对方表白,希望和对方做男女朋友,但对方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接受他的表白,毕业后就离开了。
女生离开之后,这个男生觉得很绝望,觉得自己的感情被玩弄了,感觉自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咨询师努力地感受来访者的痛苦,希望帮助他调整一些观念。但是即使调整了一些观念,来访者还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涉及临床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当来访者陈述的事情带给他的感受和来访者在陈述当中咨询师所体验到的有区别时,咨询师可以作为一个陈述者去观察、去体验这件事情。如果咨询师没有理解来访者的精神现实,就会觉得他的事情并没那么严重。此时咨询师就会遇到困境——无法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这么痛苦,这样就无法维持和谐的咨访关系。
自体心理学认为,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来访者,来访者只是带着他独有的经验、特点和精神体验来咨询,这是他在咨询当中想要阐述的。而对咨询师来说,尽管我们有标准,但是在来访者陈述的时候,我们不能离开来访者的精神现实体验去看来访者所发生的事情。否则,来访者在临床中陈述的事情就会被误解。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昨天到月球上去了,我昨天晚上到星星上去玩了。”这个妈妈如果说:“撒谎,这幺小就学会撒谎了!”大家认为谁对谁错呢?其实这不是对错的问题,是妈妈和孩子的频道不一致。妈妈说孩子撒谎的意思是孩子不可能到星星、月亮上去,而孩子是说他幻想自己到星星、月亮上去了。
2~4岁的孩子不能很清楚地区分现实和幻想。这种幻想和现实混淆的体验,实际上是很活跃、很健康的一种表达。
妈妈说孩子说谎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很委屈,他会进一步体验为“我不是一个好孩子”。这个妈妈认为孩子撒谎的看法,其实是很主观的。科胡特把成人对孩子,或者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以自己为标准的过于主观的看法称为“成熟的道德主义”。
比如,一位咨询师要去休假了,来访者说:“老师啊,我不希望你去休假,你如果离开,我该怎么办?你离开,我就觉得没有依靠了。”这时候咨询师说:“两周我就回来了。”
来访者说:“老师,你是两周就回来,那我这两周该怎么办?”
咨询师进一步说:“你可以做你感兴趣的事情。”
来访者继续说:“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你我觉得心里面很空虚,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忍不住说:“休假是我的事情,和你没关系,工作时间之外我去干什么是我的自由,你为什么要这么干扰我?”来访者立即就会感觉很受伤。咨询师的回应立场就是看似现实的“成熟的道德主义”。
这种方式在临床中并不适用,因为来访者表达的往往不是字面意思。一般来访者内心有许多被压抑的动机,有移情性的内容暗含在表达中。这些暗含的东西,正是需要咨询师好好理解的,很多事情可能与分离焦虑、死亡焦虑有关,或者与来访者早期某些起源性的创伤事件有关。
所以咨询师要用共情—内省的方法去理解来访者,理解来访者陈述的是带着自己主观体验的精神现实。这类陈述首先要被接纳,才能让咨询继续。接纳来访者所说的并不代表认同来访者所说的,二者是不一样的,但是咨询师首先要有接纳和理解的基本态度。
“成熟的道德主义”的提出,是科胡特认为在精神分析临床中,要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现实和精神现实的一个重要开端。科胡特在整个临床工作时期总结了许多临床经验,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不停攻击科胡特的来访者,科胡特对待他就是放弃讲理论,听听他到底要讲什么。
02 共情是什么
理解精神现实的基本方法就是科胡特所说的共情。
Empathy翻译为共情,有的时候还翻译为共感、同理、同理心,在教育学中有翻译成移情的,在一些台湾版的自体心理学著作里会翻译为神入。科胡特所说的共情和我们一般心理咨询所说的共情有很大的差别。
科胡特在自己的著作里说过,他的共情概念是受到弗洛伊德1921年提出的共情概念的启发——借着模仿,经由认同,而通往共情的途径。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在面对另一种精神生活时,以接受任何可能性的态度去了解这些机制。即认为一个人经由对另一个人的认同,去理解他精神中任何可能性的世界。这是弗洛伊德关于共情的定义。
科胡特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运用。他在当代自体心理学中说的共情其实是共情—内省。共情—内省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在我们内心是怎样运作的?
科胡特早期七人组的巴史克写了一篇论文,批评了科胡特的一个观点。当时科胡特还在世,论文发表之后,巴史克心里很焦虑、很紧张,一方面担心科胡特会有看法,另一方面担心在接下来七人组每个月的会面中会尴尬。
当他们见面的时候,科胡特主动和他打招呼,巴史克有点儿紧张。科胡特感觉到了巴史克和平时不同,就跟他说:“我看到你那篇文章了。”巴史克立刻心跳加速,心想这篇文章是不是闯下了大祸。但是科胡特接下来说:“你文章里面表达的观点我认真想了,这个观点虽然有待讨论,但是我知道你阐述的观点实际上是出于对我的观点的关注和爱护,也是对自体心理学发展的关注,所以你的表达我完全可以接受,完全可以倾听。”
当科胡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巴史克瞬间松了一口气。
在听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向内注意,感受一下自己的头脑中是不是有一幕一幕的画面出现。这是一个视觉性的过程,科胡特把这个过程称为共情—内省。
共情—内省指的是分析家或者咨询师内心在倾听来访者的时候,出现的整个视觉性或者感受性状态,即咨询师把来访者主观陈述的内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呈现。或者如科胡特所说,这种状态是咨询师让自己浸泡在来访者精神现实的体验中,也就是说来访者所陈述的精神现实同样出现在分析家或咨询师的内心过程中。
(未完待续……)
来源: 现代自体心理学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