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里的贺子秋为什么那么让人心疼?

《以家人之名》的各路评论区和弹幕里,常看到网友表示“心疼贺子秋”、“心疼小哥”。

的确,家中排行老二的子秋,无论在儿时还是长大后,都贡献了非常多的催泪场面。这个角色为什么让观众如此共情?

1. 贺子秋的性格

童年时的贺子秋,跟着母亲贺梅,与李海潮父女见面,得到这样的评价:真是个讲道理的孩子。

其实处在这样的年龄段,贺子秋完全可以不那么讲道理。他可以像尖尖那样,有小脾气,说几句重话,弄坏几个玩具,这都在合理范围内。但他实在太懂事了,从不顶嘴,遇事积极揽错,把姿态放得十分低。

有个很经典的画面是,三个孩子一起看动画,另外两个坐沙发,只有他坐在小马扎上,毫无怨言。就连跟着李尖尖一起跟小区里的孩子打架,他的出发点也很善意,甚至有几分讨好的意味。

等到母亲离开,贺子秋被李海潮收养,姿态就放得更低了。在面馆帮忙,在家里洗衣服,买早餐,端茶倒水,再后来长大成人,归国开店,他都非常勤快,总是忙前忙后。

从亲戚和街坊的角度来看,子秋的勤快背后有功利的因素:他原本过着贫苦生活,是受了李海潮的恩惠,才能过上好日子,只有好好表现,才能留下来。

可真的只是如此吗?假如他过度计较利益,就不会在富有的生父到来时,表现得如此反感,大声驳斥,毁掉礼物,像个咆哮的小兽。后来改变主意,也更多是为了李爸能少些负担。他当然懂得钱的重要性,归国见到家人,给妹妹带的礼物是名牌包,自己却穿粗糙的衣服,用便宜的代步工具。

可以说,他把性格中最强烈的部分,展示给了有威胁感的外人,把温柔细腻的部分,展示给了真正的家人。他的懂事与护家的背后,是未曾言说的孤独,时时怀揣的感激,以及对家庭温暖的长久的渴望。

2. 李海潮与贺子秋的父子情

李海潮与贺子秋的父子情,在剧中非常出彩。

两人之间的羁绊,跨越了非常多的障碍:金钱的亏欠,地理位置的迁移,从无到有的相处。与无忧无虑的亲生女儿李尖尖、住在楼上且有生父照顾的凌霄相比,子秋是孤立无援的外来者,连续被抛弃过两次。一开始,他甚至根本不受妹妹的欢迎,被明显差别对待了。他的自卑和不安更大,对李海潮的感激和依赖也更深。

而李海潮,堪称本剧中最好最温柔的人,怎会感受不到一个孩子的辛酸和恐惧。所以他才会反驳说闲话的街坊和亲戚,一遍遍在口头上强调子秋的不容易。我甚至觉得,他把一些琐碎活计交给子秋,是他表达信任和认可的方式,对子秋来说,有安抚的作用,那代表李爸需要他,这个家庭需要他。

等到子秋选择开店、当西点师,父子间的羁绊进一步显现出来。尖尖和凌霄,都顺应天性,从事了擅长且有兴趣的行业,只有子秋的事业选择,跟李爸有相通之处。也许从很早时候开始,李爸就启发了他,向他展示了一个好人如何做生意,如何立足于世,如何照顾家人。

在某些方面,贺子秋和李海潮是同类。他们都是特别中国式的好人,忙前忙后地操心,默默奉献,这让他们觉得踏实。两人甚至在说话语气、肢体动作上,有诸多相似之处,都经常揣着手,聊着家长里短,在柴米油盐中周旋,憨厚、热情、老派。也正因为这对父子是同一类人,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懂得对方的辛苦,那种双向的反馈和理解,就更加感人。

这里贺子秋的动作,活像李海潮的翻版

有网友说,做早餐的子秋已经“海潮化”

3. “此处张新成演技炸裂”

虽说“枪战”和“此处张新成演技炸裂”成了互联网上用来搞笑的热梗,但不得不说,张新成的演技,让贺子秋更招人疼了。

这部剧里,他几乎所有情感爆发的戏,都非常戳心。误以为穿花裙子的路人是妈妈,确定要留学时表现出来的愧疚,归国后见到李爸,旁人稍加撺掇,他就急切地行大礼的样子——他经常表现得很急切,生怕好不容易获得的温暖,又从指缝里溜走。这种轻微的“患得患失”,是子秋特别让人心疼的地方,张新成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眼神里有饱满情感,行动上灵活殷勤,再加上一些日常中的幽默和血性,这个角色就栩栩如生了。

所以,认真来说,比起“此处张新成炸裂”,“此处张新成演技走心”的说法更合适。张新成一定非常喜欢贺子秋这个角色,在角色本身很丰富、很适合发挥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功课,投入了真挚的情感。一个角色是否感人,观众其实很容易体会到。

当然,《以家人之名》里的几位主人公,都有可爱和感人的地方,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该剧虽然有瑕疵,仍然能抓住观众。目前,故事来到后期,隐隐有了三角恋甚至多角恋的倾向,子秋也许会加入,也许会另有一片天空,但不论如何,但愿这个好青年,能治愈过往的伤痛,开拓出更多可能。他值得拥有更温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