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学教授,却告诉别人技校很好,别内卷”,席瑞的吐槽走红

新的一年是新的开始,相信很多人都在总结过去和畅想未来的方式下,迎接2023年。可实际上,时间只是个节点而已。

回到现实中,我们依然要承担起一贯的责任。如果评价年度热词,“内卷”始终榜上有名。良好的竞争能使人进步,可一旦达到很努力却收获寥寥无几的程度,真的是值得改变的困境。

“你是大学教授,却告诉别人技校很好,别内卷”

内卷就好比大家一起看电影,如果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也不得不起身。最后弄得所有人都更累了,体验却变得更差了。

不知是人太多,还是分配制度、资源数量的问题,内卷似乎已经呈现在各种行业和群体中。以前高中生是最累的,现在去问问城市里的小学生,也没几个觉得有“快乐童年”。

练习册越来越多,学生们睡觉时间越来越晚。可是即使这样努力,大学毕业后想找份看起来很普通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清北生为了工资去中小学任教,博士为了编制报考城管,普通院校的本科生甚至也应聘富士康流水线。这样的现象让人既意外,又没那么惊讶。

这不禁让许多同学和家长开始困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教育投入,培养出的毕业生却面临这种难题,努力的意义还剩多少呢?

在一场辩论节目中,就提到了“内卷”这个话题。辩手席瑞早在数年前就是圈内红人了,这次他再曝“金句”。

我们经常听到有“专业人士”对各种现象的点评。面对高考的压力和中考分流的焦虑,他们会说“考试不能决定一切”;甚至提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有“学者”提倡付费上班。

这样的建议未免让普通人感觉他们“双脚离地太久,已经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竞争陷入低效率的时代,只靠劝谏他人放松心态,显得很苍白。

席瑞的话却引起不少共鸣,他直言:“你是大学教授,却告诉别人技校很好,别内卷了;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不变、分配体制不变,有什么资格让别人放弃在为数不多的机遇上内卷”?

席瑞的吐槽走红,说出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

席瑞的吐槽说出很多人的心声,也是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总有人认为学生压力大是家长给的,总有人觉得毕业生就业难是“眼高手低”。

事实上不是家长逼着子女努力学习,而是现实中技校学生的未来,分明就普遍不如高校生。如果我们的工厂也像德国那样,技工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和认可度,家长自然认可职校。

很多长辈级别的人,他们的顺利就业和逆袭,除了自身努力还沾到“时代红利”。但不少人在获得成功后,却忘了这个事实。

他们不愿承认,那个年代认真学习一个月,成绩就可能超越半个班级的同学。现在教育资源确实更丰富了,可肯花成本的父母也多了,懂得勤奋的学生更多了。

尤其进入高中后,你每天学习到12点,能保持名次已经不错;大家都在前进,想脱颖而出哪是上代人那么简单呢?

自己赶上了学历吃香的时代,很少的教育投入和有限的勤奋,也有很大概率换来光明的前途和良好的收入。现在不谈努力解决内卷的方式,却劝别人去技校,既不现实也不地道。

想避开内卷,留学是好出路吗?

造成内卷的原因并非一天两天,也并非我们普通学生可以解决的。到底如何缓解内卷,不从宏观进行调控,效果都很有限。

对于我们平凡的个体,难道真的无能为力吗?不少老师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想很久似乎除了自动放弃,大概就是出国留学这条路。

海外教育模式跟我们完全不同,读大学也不至于这么内卷。虽然国外的高校也有好有差,但同样的学习水平,确实申请留学能读更高水平的院校。

不过,留学到底是不是好出路,也不能完全做肯定的回答。昂贵的培养成本,对于实力一般的家庭是极大的压力。关键是现在海归也不再有那么多光环。

倘若不是海外名校毕业,回国后的“洋学历”未必能给求职带去很明显的亮点。不少同学也是拿着三四千的工资。所以最重要的,或许还是发现自身的优势,寻找相对独特的技能。

【话题】你觉得席瑞的观点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