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秦岭北麓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实施的渭南秦岭北麓华阴段、华州段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评估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标志着渭南市秦岭北麓华阴段、华州段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渭南市秦岭区域华阴段、华州段境内有1处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大鲵水生野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森林公园(陕西省少华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陕西省华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陕西省桥峪省级森林自然公园)、1处湿地自然公园(陕西华阴太华湖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1处风景名胜区(华山风景名胜区)、2处地质公园(陕西华山国家级地质自然公园、陕西华县少华山地质公园),境内河流峪道纵横、植被丰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2021年,渭南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的实施意见》及《渭南市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工作方案(2021-2023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市生态环境局于2021年8月启动了华州段、华阴段秦岭北麓及潼关段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评估,历时一年时间,对相关区域内进行动植物资源普查,重点摸清区域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状况,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档案、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后续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专项调查工作提供依据。

本次华阴段、华州段秦岭区域本底资源调查,共实地调查整理秦岭北麓华州段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129科514属1192种,脊椎动物(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266种;秦岭北麓华阴段维管束植物129科538属1323种,脊椎动物246种。调查中发现珍稀植物华山新麦草紫斑牡丹连香树、野大豆、天麻等十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以及林麝毛冠鹿、中华鬣羚、黄喉貂金雕雀鹰勺鸡红腹锦鸡雕鸮、橙翅噪鹛、秦岭细鳞鲑大鲵等五十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调查组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渭南具体情况,对秦岭北麓生物多样性禀赋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监测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力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外来物种监管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预防物种种群持续性下降、加快种质资源库构建、提高民间力量参与度等十三方面提出保护性对策。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开展秦岭北麓潼关段、临渭段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底数,积累资料,持续开展秦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动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