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人类表现无穷创造力的方法之一——又叫“耕耘心田”,其所结圣果被称为“文学作品”。因此,我相信每个作品都出自心田,都是师友们的用“心”之作。
文学作品之情节可以是纪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其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各式长短的文章,也可以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书信等等。
自古至今,书信都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很重要的方式,其存在价值当然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诗词歌赋为什么又会存在至今呢?或者说创作诗词歌赋的作用及意义是什么呢?
按照古人的说法,文学作品的作用有三:文以言情、文以言志、文以载道。窃以为,其写作目的亦该有三:以文传情、以文交友、以文化人。
1、文以言情
无论什么形式的作品,纪实也好、虚构也好,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就是情绪和情感。
所谓文如其人。文学作品最容易暴露的就是文人的内心世界,其喜、怒、哀、乐透过作品都将会一览无遗。尽管每一位读者的理解程度会有差异,但我坚信,凡能触动心灵的文字,其纯情善意就算十恶不赦的“坏蛋”也是能够感知到些许的。
何为“以文传情”?
就是说有的作品只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情绪、一种能量。至于这份情绪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个能量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作者并不在乎——也许有的人是不在意。有的作者,从本心来讲,根本就没有意识和能力区分正负能量——只是在如实地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已。
2、文以言志
“志”者:志向,心之所向也。在这里,志向一般是指正向的志向。比如,有人想当将军,保家卫国;有人想当“山大王”,独霸一方。或许他们都武艺高强、都行侠仗义、都为了一个群体而出生入死。但作为志向,一般认为“占山为王”并不值得被提倡。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占山为王”不能作为志向,《水浒传》缘何成为名著呢?
我认为,《水浒传》之所以“称为”名著,不仅因为书中有官逼民反的悲壮之举和“替天行道”的豪义之情,还在于它是一曲彻头彻尾的“忠”字歌。对于老百姓,最赞叹一百单八将的“义”气——但对于统治阶级,“忠”才尤为重要!而《水浒传》里的“忠”绝对不是忠于“大哥”那么简单,宋江等被招安体现的是“忠”于朝廷——政府也!
窃以为,如果结局不是被“招安”,该大作是很难留存下来的,更别说成为“名著”了!这个说法,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因此,透过作品读者了解了作者,认识了作者,并有更多的读者会通过书信等形式,与作者成为朋友、知己。有的知名作者,也会通过“论坛”、“作品鉴赏会”等形式和读者们见面,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3、文以载道
宋代古文家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宣扬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就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
用现在的话讲,文学作品就应该用来弘扬“正”能量。
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始终都有“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的说法。文学大家们皆认为:仅仅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的作品,是很难广为流传的!
“以文化人”,说得恰恰就是此类载着“道”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的影响。优秀的文字是会影响人和塑造人的——化,育化、教化、教育也!
而“以文交友”,应该正是基于此“道”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同道中人才会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感慨啊!
4、写作的现实意义
古时候,专业文人——现在叫职业作家,应该是不多见的。起码,出名的大“家”几乎没有专业文人。所谓专业文人,就是以写作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文化人。古时候,在妓院和戏院里的填词者,祭文、碑文、挽诗、祝寿诗等书写者都应在此列。
但严格来讲,这些文化人还算不上是真正的作家和诗人。古时候最重要的一类作家和诗人,他们的写作绝对不是为了谋生。他们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在地方或边疆任职,他们的文字是为了向社会和后人舒发自己的情感,或讴歌人间真善美或抨击社会黑暗面,如唐宋八大家、辛弃疾等。
据说,专业作家的出现,也就是近代的事情。随着西方报纸杂志等媒体形式的引进,中国才出现了众多以出卖诗文为生的专业作家和诗人。并且,当今的职业作家,大多数人写作也不是为了赚钱——挣的钱只是作为一个职业应该得到的“俸禄”而已。
有人说,当下乃自媒体时代,人人可成“作家”。好像一点都不夸张!凭心而论,我也是有着成为作家和诗人梦想的。但是,如果我们书写文字只是为了“书写”的时候,写下的文字还有意义吗?
当只是把“文字”作为赚取利润的一种媒介的时候、当只是把“文字”看成文字来书写的时候,不知道后人们还敢有成为“作家”和“诗人”的梦想吗?
旷世大作,真的不是人人能为。如果没有谋生的问题,能够静下心来写一点“心旷神怡”的小作也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大家觉得呢?
----------------------------------------------------------
----------------------------------------------------------
----------------------------------------------------------
作者简介:
韩大虎,山东省邹平市碑楼村人,笔名觉海贝影,号善淳居士。爱好散文写作和诗歌创作,著有诗集《觉海贝影》。“海南省缘梦行公益助学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