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不是穆彰阿,也不是道光皇帝

曾国藩的为官过程,解读《曾国藩家书》系列之19:

曾国藩的一生,获得无数贵人的帮助。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到底是谁呢?从曾国藩进入官场后的交往方式来看,并不是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也不是道光皇帝,而是一个三品官员。

此人就是清朝著名的理学大师唐鉴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唐鉴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曾任山东多个县的知县,父亲官至布政使。

有人认为,曾国藩能得到唐鉴的赏识,是因为他们是湖南同乡。其实,当时与曾国藩一同在京城的湖南籍人士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胡林翼

胡林翼家庭殷实,也是官宦之后,他为何未能得到唐鉴的赏识?

从人际交往的方式来看,曾国藩更善于驭人,这也是他获得唐鉴赏识的原因。这一点,我们从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八月十二日写给父母的家书中就能看出。曾国藩在家书中特意提到了唐鉴:

同乡如唐镜海、俞岱青、谢果堂三前辈,皆老成典型,于男皆青眼相待。

此时的唐鉴,是正三品太常寺卿,作为朝中重臣,曾国藩能获得其另眼相待,说明他的社交圈子在发生明显变化。

曾国藩进入官场时,其社交圈子有两个明显的模式:

一是只注重认识人的数量。

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时,官场上的规矩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甚至有一些恐惧,因此,他的社会交往,也局限于与自己地位相差不大的官员,认识的人虽多,但对他的帮助不大。比如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出现的陈源衮,和曾国藩不仅是同年进士,也是同乡,两人来往非常密切。

曾国藩虽然想有一番作为,可他毫无背景,要想从腐败的清朝官场上获得一条升迁之路,他就必须突破自己的社交圈子。于是,才有了和唐鉴的交往。

二是注重人脉资源的质量。

认识唐鉴,让曾国藩的人脉资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鉴作为一个官宦子弟,他在官场上的资源本来就很多,更为厉害的是,唐鉴作为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是朝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曾国藩为何能得到唐鉴赏识?不仅仅因为两人是同乡的关系,更因为曾国藩善于驾驭人心。

唐鉴虽然是朝中大臣,但他的骨子里特别喜欢当老师,很想将自己的一生所学传给更多的人。清朝时期,理学思想是治国思想,而且,道光皇帝在理学思想上很有造诣,因此,他选拔人才,很看重一个人的理学修为。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拜唐鉴为师。

曾国藩进入官场后,由于没有银子为自己铺路,他必须寻找一个能积累人脉的方法,而拜师学艺是最佳途径。

曾国藩在京城的时候,拜了很多人为师,其中就包括唐鉴在内。曾国藩记日记的方法,就是在唐鉴的指导下,逐步得到完善的。

曾国藩一生十分勤奋,他跟随唐鉴学习理学思想,进步很快,逐渐成为翰林院里的理学大家。

除了勤奋外,曾国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特别诚恳,很多人拜唐鉴为师,其实是看重他是三品大臣的地位。曾国藩则不一样,他跟随唐鉴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为了获得学识上的长进,从来不提学识以外的任何要求。

曾国藩的这种品质,让唐鉴十分欣赏,后来也不遗余力地替他在朝中说好话。从曾国藩的升迁过程中,我们虽然看不出他直接获得唐鉴提携的痕迹,但能得到唐鉴的赏识,本身就是提携了,毕竟,唐鉴作为理学大师,在朝中的影响力太大了。

能获得大师的赏识,这就是实力。这也为曾国藩后来获得穆彰阿、道光皇帝的赏识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