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梁真的断了吗?崖山海战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崖山海战宋朝十万大军全军覆灭,蒙元统一中国占领中原土地,这也是历史上首次非汉民族完全统一中国。在此战之后便流传着一句话“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一出就让现代中国人陷入一种情绪怪圈之中,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自己究竟是不是华夏子孙,自己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难道从源头就是一个骗局,自己究竟是谁。

崖山之战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竟然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1273年,宋军死守六年之久的襄阳城最终沦陷,本就疲于战争的南宋官兵抵抗意识彻底崩溃。1274年,忽必烈在北京称帝,开始举国攻打宋朝,元朝铁蹄踏遍中原。1276年,南宋向忽必烈上书表示愿以叔侄相称,被拒后上表称“侄孙”,忽必烈再拒。受不住忽必烈大军的逼迫,年仅5岁的宋恭宗昭告天下退位投降,南宋在这年其实已经灭亡。但宋恭宗的哥弟赵罡和赵昺在临安城破之前逃出,为宋朝留下了赵氏血脉。

1276至1279年间,尽管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宋末三杰为国家殊死抵抗,但南宋毕竟是强弩之末,在两广和福建的势力逐渐衰弱。1278年文天祥被俘虏,张世杰雷州失守,南宋朝廷只能退居海上,开始“海上临朝”。1279年4月,元军兵临城下,崖山决战一触即发。

历史是残酷的,当南宋刚过完最后一个新年,元军海军就将宋朝舰队紧紧包围,逐渐将崖山周围的陆地夺取过来,宋军已经放弃逃跑,心念纵然葬身也要留在故土,在入海口抛下船锚,将载有皇帝的旗舰层层护在中心,组成维护南宋帝国的最后一所海上堡垒。双方激战数月有余,元军利用人数优势,采用车轮战袭扰宋军,弹尽粮无绝人之境,但这些宋军宁可和海水誓死不缴械投降。

此时的宋军已经不抱有任何生的希望,长期的战争和漂泊让他们饱受折磨,支撑他们的唯有信念和大宋的荣耀。箭雨铺天盖地,烟火弥漫海上,一艘艘宋舰随之沉没,将士们用自己最后的力气去厮杀,去捍卫属于中华的尊严。元军逼近之际,陆秀夫抱着年幼的南宋君主投海自尽,残余兵将也随着信仰的破灭纷纷跳海殉国。听闻此事,被俘在北京的文天祥悲痛难自,最后慨然赴死。所有宋朝军人,不是因畏惧和绝望而投海,而是不愿再逃亡,不愿活在元朝统治下,他们直面现实,死亦为我宋朝魂。

为何说崖山之战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宋朝之前,从未出现过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先河,崖山海战宋朝统治的灭亡,寓意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成为被征服者。自此再也没有汉族政权出现,故有人认为华夏文明在这次战役之后出现了断层。

但事实并非如此,“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种说法,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出处,目前最早记载来自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但是其言语也不过是为了过过嘴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崖山之后虽然蒙古统治中国,尽管中国汉族遭受到了种族灭亡的危机,但是中国民族依旧存在,汉文化依旧是整个中国的主流思想,只不过政权不同而已。

而且几百年后,汉民族再次统领中国领土,文化传承始终未断又何来“再无中国”直说?所谓崖山之战后,汉族精英不复存在,中国民族的忠义气节,血性骨气等都被消磨殆尽,中国精神再也不能重振,这些言论多么苍白偏颇。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民族英雄,中国人的气节依旧高傲,在日本举国之力入侵时,为国家为民族慷慨赴死的国家栋梁又何止千万,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无论在多么困苦的环境下,中华民族都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说再无中国的人,又将那些不畏强敌,死战到底的民族英魂放于何处?各朝代坚贞不屈之人所做之事,无疑不透露出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所坚持信仰之坚定更是完美诠释了中国精神的中心思想。

崖山之战并不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反而让更多人了解到真正的民族精神。就算是忽必烈,也以三皇五帝的继承者自居,就连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也在元朝被加封为“大成至圣宣王”,可见蒙古人在文化和制度上已经汉化。千百年来,我们学习的汉字没有变,学习的文化没有变,接受的文化传承也没有变,又怎可妄言再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