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富贵儿女,却无人养老送终。这样的家庭教育,教育出了什么?

她是慕尼黑大学的终身教授。

却也是国内轰动一时的“不孝女”。

1979年出生的曹茜,老家在大连旅顺口区,长城街道曹家地村。

在当时的农村,家中只有一个独生女是很罕见的。

身边人劝曹茜的父亲曹肇纲“再生一个”。

曹肇纲两口子却把所有的心血和爱,

都倾注在了女儿曹茜的身上。

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小时候的曹茜体弱多病,曹肇纲为了给孩子买营养品省吃俭用。

老两口常年都是干粮配素汤。

但凡女儿想吃肉,曹肇纲放下锄头就去买。

女儿生病不舒服,曹肇纲就赶紧去求医生来家

曹肇纲说,不需要她洗衣做饭,不指望她洗碗拖地。

“你只需要好好读书就好”。

在一个艰苦的家庭里,养出来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

好在小曹茜读书学习也非常刻苦。

每天认真预习,复习,完成作业。

别人在学习她也在学习,别人在玩耍,她还在学习。

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学业上从不让父母操心。

并且曹茜乖巧懂事,体贴父母。

常常在晚上为辛苦了一天的父母端水倒茶,

为他们讲述自己在书上看到的故事。

学习努力,乖巧懂事。

从小升初,初升高,一直都是学校中的佼佼者。

街坊邻居都在夸她,认定了这孩子长大一定有出息。

老两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这个孩子,仿佛天生就是来报恩的。

而他们对曹茜也越来越溺爱,越来越迁就。

以至于对于曹茜心态上的转变并无察觉。

上了高中的曹茜和家里的沟通越来越少,

在家里学习时,父母偶有响动,她就可能大发雷霆,甚至摔门而去。

曹肇纲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

老两口在家里生活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了差错。

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真正分裂的导火索,在高考之后。

看到自己高考成绩的曹茜喜出望外,

高于一本分数线几十分,

自己的名牌大学梦终于要成真了。

曹茜在没和父母商量的情况下,填报了三所南方的大学。

她的老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曹肇纲。

曹肇纲知道后暴跳如雷,

十几年的抚养,在填志愿时女儿对自己却连最基本的告知都没有。

并且女儿连远门都没出过,如何独自一人去往南方读书?

辽宁师范大学就挺好,学校好还离家近。”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

曹茜说想离开家乡,去南方见识见识。

她觉得自己受够了父母的管束,受够了这拘束的人生。

更受够了这贫穷的家庭。

最终,曹茜还是填了两所南方的学校,将辽宁师大填作了第三志愿。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场玩笑。

曹茜填的前两所大学都遗憾落榜。

正好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

父母欢天喜地,

她遗憾,愤怒,将所有的不满都归咎于父母的强迫。

哪怕她知道不得录取只是因为分数不够。

曹茜还是入学了,

但那之后她再也不和父母过多交流。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有优秀的同学,有趣的活动,富二代朋友和纸醉金迷的夜市。

不好的,只有贫困的父母。

每一次打电话回家,只是匆匆几句,末了,都是要钱。

曹肇纲无奈,想方设法四处借钱寄给女儿。

小、初、高、本就已经把曹肇纲两口子的积蓄全部掏空,

大学几年又是好几万,两口子已经负债累累,

欠下的钱,怕是这辈子都不能还完,

他们内心的希望,就是女儿有出息后,能解决这些负债。

他们听说,大学毕业后一份好的工作一年能几十万,

还这几万元,应该不会给女儿增加太多压力,

所以但凡曹茜要,曹肇纲就想方设法给。

直到曹茜说想出国留学。

曹茜觉得,自己在大学中还是没能摆脱家庭,

没能提升自己

唯一的办法,就是学校里的出国机会,

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曹肇纲,

曹肇纲小心翼翼地问,出去要花多少钱

“至少7万”

七万,这对曹肇纲来说,是一个不可承受的天文数字。

晚上,曹肇纲整夜未眠,

当初让女儿填报辽宁师大留在身边,就已经是怨言满满,

如今要是再拒绝她的出国要求,恐怕以后直接不认了这个爹妈。

那怎么办,只能支持。

也不知道曹肇纲是通过怎样的办法借到的这几万元。

而女儿曹茜拿到了钱,并没有想象中的感恩,

她并不知道这钱的分量,转身一声不吭地走了,

而这一走,就是永别。


2000年,曹茜拿着7万元,飞往了德国。

异国他乡,家里无法联系到她,

只能等待她主动打电话回家,

跨国电话,一分钟八块钱,

高昂的通讯费让曹茜只能感受到经济的压力

感受不到父母的思念,也感受不到的痛苦。

寥寥几句,末了,不忘要钱。

这一点,就如同读大学的时候。

有一次曹茜没说几句就开始向父亲说自己没钱了,说国外生活成本高。

曹肇纲再一次大怒,“就是要钱要钱,你这是在要我们的命。”

说完,愤怒地挂断了电话。

挂了电话后,曹肇纲又后悔不已

而曹茜,却是心中暗暗决定,再也不愿和他们多说一句。

曹茜觉得,一切的痛苦压力都在自己背负,父母帮不上自己。

仿佛忘记了,出国后已经又陆续向家里索要了三万多元。

此后,家中几乎就失去了曹茜的消息。

到本该毕业回国的那一年,

曹肇纲常常坐在家门口发呆,

一坐就是一下午,

可无论怎么盼,也盼不回女儿是身影。

他们会想,女儿是不是太忙,女儿是不是出事了,是不是吃苦了,唯独想不到,曹茜能狠心几年不联系家里。

2005年,曹肇纲实在坐不住了,

四处想法子打听女儿的消息,最后通过外交部联系到驻汉堡总领馆,

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曹茜的居住地,曹茜却拒绝见面。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过去了,曹茜始终没有联系家里,

曹肇纲老两口对女儿的思念被不断地碾碎,就这样孤独地活着。

很多年来,曹肇纲一直想方设法的联系曹茜,

就如同寻找走失的孩子一样,

但走失的孩子与父母也是双向的思念,

而他们只是单方面的痛苦。

2020年,曹肇纲夫妇双双患上癌症。

最后的心愿,就是想知道女儿的下落

想知道她是死是活,想知道她究竟干什么去了。

他们的事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被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

媒体和无数海外华侨被两老的故事打动,

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各个国家寻找曹茜的下落。

柏林、明斯特、慕尼黑、汉堡……

最终,他们找到了曹茜。

她已经换了名字,

是慕尼黑大学的终身教授,

受人尊敬的名校学者。

但她已经不是父母的女儿,

哪怕被找到,曹茜也依旧拒绝一切沟通,

随着病情的恶化,

曹茜的母亲刘红玉终究没等到女儿回家,

遗憾地走了。

曹肇纲抱着她嚎啕大哭,

骂着曹茜好狠,骂着自己无能。

老伴走了,曹茜没回来;

新坟变了老坟,曹茜还是没回来。

直到曹肇纲也在痛苦抽泣和病痛缠身中离去。

曹茜依旧没回来……


吴军说“教育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育出一个合格的人。

如果一个人最基本的责任和善良都没有,取得的成就越高,造成的悲剧越大。

若养出富贵儿女,却落得个孤苦伶仃。这样的家庭教育,教育出的是什么?


我是李宽奇,一个95后自媒体写作者,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