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思维(98谈)
关注事物的两极之一
掌握关于“事”的预测活动的几大关注
关注事物的两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事物的两极总是互为转化的。依据相关事物的一极已然表现出的“度”,预测其转向另一极的趋势
在这里,我们把物极必反与盛极必衰,并列在一起表述,其实,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不过各自表达各自相对独立的意思而已。
如果自词意的内涵上去细究,倒是前者概括性更大。后者完全可以被涵盖在前者的内涵之中。这是因为前者中的“物”,其内涵,涵盖面极广泛,泛指事物。其不仅仅包含任何物质的东西,即有形的、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包括所有虚的东西,即无形的,看不见的,纯粹虚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人、人的作为、人的情绪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乐极生悲”中的“乐”。
它所涉及到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世间万物。有形的、无形的,都在它的涵盖之内。足见这里的“物”涵盖范围之广大。
我们之所以将二者并列拉出,只不过是文字表述形式上的追求而已。
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只有一个,那便是:事物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度,便即会转向它的另一面。
关于事物发展的这一规律,我们的先人早就有所认识,并屡屡告诫世人。
《管子·重令》有“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语。
《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有“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语。
汉·王充《论衡·治期篇》中有“昌必有衰,兴必有废”语。
当然,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关于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他们各自的措辞有别,而所表述的思想却无二致。都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事物发展到顶点就要走向反面,发展到极盛就要走向衰落。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后,便即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弄清了事物发展的这一规律,我们关于“事”的预测活动便大有文章可作了。在预测实践活动中,根据需要,预测某一事物的发展趋势,便要关注该事物的两极,关注该事物的两极的互为转化。显然,只要我们观察到相关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即会准确地预测到该事物要向其相反的方面发展的。
汉语言实在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极”字便包含有几种含义。事物的两极的“极”,显然是指相关事物的两端。而物极必反中的“极”,又显然是指该事物发展的“程度”。
而含有后一种意思的“极”,更值得我们关注。
自字面上看,其表述为“极”。只自字面上理解,“极”便为极点。我们一般理解为“极”,指那个顶点。而恰恰这个“极”,便复杂了些。这个“极”,显然指相关事物走向转折时,其程度积累的那个“点”。而这个“点”,又完全因其所涉及的具体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周易·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日盈则昃,月盈则食”。(昃:日西斜。盈:满。食:通“蚀”,即亏缺。)他是说日到了十二点,便到了最高点,也便开始西下。月到了十五日,便到了最满的时候,也便开始转向亏。这里的“十二点、十五日”便是日、月运行的“极”,当然,也便是日、月升降、盈亏的转折点。
事物到了极点便会转向相反的方向。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考察相关事物发展的那个“极”。那个“极”到了,事物便转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