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大量网民质疑专家造假,质疑放开之前防控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政策放开之前专家说,经过三年防控之后,新冠病毒变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传染性强、致病力弱的特点。专家说放开之前90%属无症状感染者或是轻微症状感染者。可放开不到一个月,每个人都觉得身边的感染者都是症状典型的感染者;每家医院、发热门诊,ICU也都聚集了大量急危重病人;大量医院承受着被挤兑的风险!连医务人员也都发出感叹:为什么在方舱医院看到的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搞不懂放开后看到的都是典型肺炎病人?
连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对这个问题表示关注,专门连线连线卫健委专家梁万年:为何放开大家几乎都有症状,还有不少重症?梁万年认为:可能和病原体的差异、气候、人群结构有关。
事实上,作为一个医者,我是更愿意相信科学家们的工作和付出的。不愿意去质疑全球那么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实验室、不同研究人群都一致做出“奥密克戎毒株具有传染性强、重症率低、死亡率低”的结论的。否则,专家们也不可能作为责任人,面对公众发出那样的声音。
大家不要忘了,放开前和放开后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和致病条件,认真思考,你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了。
一:首先可能是放开前后场景不同。
放开前无论是进入方舱医院还是别的什么隔离点、治疗医院,新冠阳性“病人”几乎都是从不同封闭区被“抓”走的高密接或次密接者。他们具有和传染源接触时间短,受感染病毒载量低的特点,因此他们更符合无症状感染者病毒载量的特点;而放开后的感染者,因为更可能不知道谁是感染源,存在反复感染的机会,可能就会因为存在病毒反复刺激,不断累积病毒载量的机会,自然表达为有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就更大。
二:集中爆发引发上面蝴蝶效应。
从国20条优化到国10条的推出,确实时间比较短,加上进入寒冬季节,正是病毒活跃的气候环境。因为高传染性的病毒获得了无限制的传染机会,导致上面蝴蝶效应,从而导致疫情集中爆发,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医疗机构的压力和急救药品的缺乏,挤兑现象发生。
三:隐去了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就诊;
政策放开之前只要是新冠阳性者都要被集中隔离,由于这些人群具备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但在政策放开之后,类似这样的“病人”肯定不会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尤其大的医疗机构就诊,即便是轻症感染者,更多可能也是居家自行休养调理、或是就近诊所就诊治疗,不会选择去医疗机构就诊。加上政策放开之后,去核酸检测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更多无症状感染者已经不再知道自己得了新冠病毒感染了。
四:医院分级,诊疗范围差异化;
随着政策放开,在目前的医疗等级体系下,大凡症状典型患者,尤其老年人,孕妇和小孩子,都有自主权利选择去条件更好的医疗机构就诊和治疗。而众所周知的情况是,我国目前医疗条件在急救和ICU配备上仍然存在不足的情况。当短时间内大量发热、呼吸困难、老年人需要紧急救治的时候,矛盾就会明显表现出来。越大的医疗机构,急救困难和压力就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五:诚如梁先生所说:可能和病原体的差异、气候、人群结构有关。
六:虽然我们认为目前主流病毒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但会不会也还存在其他变异毒株的可能呢?比如会不会在一些不同地区,小部分存在德尔塔病毒呢?这一点,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事实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