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于孤独症的认识,只停留在电视剧中的“数学天才”“记忆力天才”,当梦想照进现实,“天才”一词真的就那么光鲜亮丽吗?
在带熙熙的第3年,每天我的身边都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听说你家宝宝才2岁就认识很多数字了,真是个天才啊”。熙熙出生时,全家人像众星捧月一样地欢迎孩子的到来,爷爷戒掉了几十年的烟,就为了能够抱一抱孩子,那么我是如何发现熙熙的不一样呢?
在熙熙2岁时,我发现他特别喜欢拿着笔在纸上涂鸦,有一天他在纸上写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数字1,他指着那个歪歪扭扭的1说:“1”,当时我就惊呆了,我以为是爷爷他们教的,爷爷矢口否认。
熙熙也并不是对任何事都能够做到如此专心致志,他好像只对数字着迷,不到半年,熙熙便认识了好多数字,熙熙会说很多话,但是从来不会对着我们说,大多数都是自言自语,并且熙熙从来没有和我们任何人有眼神对视。
在孩子2岁半时,我觉得孩子和同龄人有些不一样,他不和我们说话,也不和小区的小朋友玩,于是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到了医院,医生为孩子做了测试,医生说,孩子有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可能性。当时得到这个消息,全家人都崩溃了,但我没有选择逃避,立刻回家,开始找干预机构,正式开启康复之路。
熙熙今年6岁半了,他所展现的数字敏感能力让人为之惊叹,但仅限于对数字,有时候甚至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孩子的社交能力、重复和兴趣局限性、刻板行为,语言能力都存在障碍。
熙熙6岁那年,在商场走丢了,全家人到处找,最后在一个比赛现场找到了熙熙,此刻的熙熙正在和一群十几岁的少年比赛奥数,台下的人都惊叹于孩子的数学天赋,夸孩子“天才”,羡慕我们有这么聪明的孩子,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做“天才”的妈妈有多辛苦。熙熙的确在数学方面天赋异禀,可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欠缺,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以后怎么融入集体?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我很庆幸当初没有犹豫,没有放弃,更庆幸没有听从老人说得“大一点”就好了,而是选择立刻开启干预模式,现在孩子马上7岁了,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能够独立穿衣吃饭,能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且能够在妈妈的鼓励下,主动和别人交朋友,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社交语言还是有所欠缺,所以我们一有空就会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去认识不一样的人,接触不一样的环境。
辅导老师建议我们给孩子准备了一些小物件(发夹、气球、小风车)让孩子去卖,让孩子学会使用社交语言,学会被拒绝后该怎样面对?起初孩子很胆怯,不敢去询问别人是否有需要,一直躲在爸爸身后。
经过我们的演练、实践后,熙熙终于跨出了那一步,并且成功卖出了一个气球。过程中也会被拒绝,我们会在身边提醒孩子,当别人不需要时就走开,看见熙熙失落时,我和爸爸会停下来安慰孩子,告诉熙熙,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不需要为此难过,慢慢的熙熙能够很好独立完成卖东西的任务,即便我们离他很远,孩子也会很勇敢的去面对,最后我发现孩子已经在享受这个过程了。
每个宝宝都是上天送给父母的天使,而孤独症孩子就像折翼天使一样,只要精心呵护,他们也能够凭着折翼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对于这类“天才”孩子,你还有什么样的疑虑呢?欢迎留言评论,大赛爸爸一一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