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家人们约好去一家新开的饭店吃饭。来到饭店,大家都感觉这家饭店很不错,不论是景观布置,还是包厢设置,以及服务情况,都给人感觉非常舒适。
直到打开菜单,瞬间有点傻眼了,上面的价格令人咂舌,6个大人吃下来,基本上要消费2000元以上。
当我和妈妈选好团购套餐以及其他菜品的时候,被服务员告知,包厢内是不可以消费团购劵的,并且今天的大厅已经被包场了,一时之间有点骑虎难下。
舅妈说:“算了,要不然我们撤退吧。”
妈妈还是拒绝:“好不容易来一次,点就点吧,我来看看菜单。”
之后妈妈来回看了几遍菜单,选了几道价格、分量适中的菜。最后,我们共计消费1000多元。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论是谈论菜的价格,还是商量怎么买划算,并没有避讳着服务人员,而是很大方地把这些话说出来,我和家人都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从以前羞于谈论贫穷,到如今坦然面对与自身经济不匹配的消费。
这样的转变来源于自己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看透周围环境的本质,走出自我认知局限,坦然接受自我的贫穷现状。
01
看透周围环境本质
周围人并不会知道你究竟真正贫穷还是富贵,对于这一切的感官,其实来源于自己。
因为在北京长期工作,周围的同事们大多已经在当地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大城市的屋价却是自己穷极一生都难以达到的高度。
刚工作的前两年,一想到未来的生活,整个人就变得非常焦虑。
我常常和父母抱怨:“屋价动不动就是10万一平,这以后可怎么办?我连房子都买不起!”父母听了也无可奈何,毕竟想要在北京给我买一套房子,他们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看到有些人月入3000可以过地开心,有些人月入50000也愁眉苦脸。才意识到,虽然周围环境会影响我们对于金钱的感知,但是否真正感受到贫穷,是否可以接受贫穷,依然取决于自己。
正如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也是如此,外面没有真正的贫穷,只有你自己觉得的贫穷。
02
走出自我认知局限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纠结于贫穷的你。
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贫穷时,只想着,“我要努力挣钱,等我挣大钱之后,我就要做什么什么。”
结果很多时候,当我们有了曾经想象的那么多钱后,却依然限制在这个念头中。这句话好像一个魔咒,把我们困在老鼠赛跑的圈套里,直至精疲力竭。
反过来想一想,真的就需要那么多钱吗?
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不在一线大城市生活,一个普通人,哪怕没有不动产,50岁之前存款到200万左右,几乎就不用再工作,用存款买一个稳健的债券基金,利率在4%左右,就能用基金所得收益过得还不错。
如果在此之前,我们学会了理财,能达到年化7~8%的收益,那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芒格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永远不会去那里。”
同样,如果我知道,我会因为纠结贫穷而陷入贫穷,那我永远不会纠结于贫穷。
03
坦然接受贫穷现状
接受贫穷的自己,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小时候,我对许多大人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嗤之以鼻,到现在,依然是这样觉得。每次过年回老家,总会有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开着豪车,带着名表回到家中,和亲戚朋友们炫耀自己在外的成就。
其中,不乏有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虚有其表的人。大多时候,过个一年半载就能听到大人们谈起这个人在外的真实情况,小时候还诧异不已,长大了却有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妈妈从小就和我说:“我们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
家境不好的时候,一瓶酸奶喝一个星期,也不会觉得窘迫。家境稍好时,一天喝上几瓶酸奶也很开心。
从小的经历告诉我,贫穷中,最可怕的是遮掩贫穷的行径,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贫穷的心态。
人生中,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富贵一生,很多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贫穷的现状,而是面对贫穷时的自己。
究竟是困于其中,焦虑不堪;
还是放下包袱,勇往直前。
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作者 | 旭岚
编辑 | 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