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35岁的高以翔在节目中猝死引起了大家的震惊,近几年,频繁在新闻看到某集团高管因病去世,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因为意外去世了,不禁有些感叹: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
活着是一种幸运,活好是一种幸福。
畅销书作者理查德 · 泰普勒在《从活着到活好:美好生活的一百条法则》一书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加入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美好生活的一百条法则,里面包含生活中的平衡、自信、运动、消遣、饮食等11个方面,涉及了育儿、退休等生活不同的阶段更好生活的“秘诀”。
一、健康的身体是基础,健康的心理才是保障。
世界卫生组织称:"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健康是身体和心理2个方面的健康。
近几年,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年龄已经趋向低龄化,从原来的过去的四五十岁到七八十岁,已经前置到了二三十岁到六七十岁,慢慢的,健康问题也是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80后的人群已经进入中年,也慢慢地开始养生起来。人到中年,除了家庭和工作,健康成为关注的重点。
最近这几年,尤其是疫情发生的这三年,大家对心理是越来越关注了,很多人也在发生的那一年,通过危机干预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抑郁症”这个名词已经被大家熟悉,患者超9500万,在全国28万人自杀中有40%患有抑郁症,还不包括有睡眠障碍、焦虑这些心理情况,心理健康才是生活更美好的保障。
二、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海文学派认为:“关于自我的知识是用来为关系和为建立关系服务的。人及其精神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在关系之中。”
首先要处理的是自己与自己关系,人都是喜欢关注自己,想要在聚会上谈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而生气,也会在高位职场退休后,没有得到以前那样的关注而失落。
其次,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我们都习惯性地想要跟他人做比较:跟他人比较生活条件好坏,孩子的成绩,自己的工作,还有自己的另一半的浪漫。这些都是在比较的过程中,“麻烦”随之而来。
会因为人家的评判而不自信,会因为他人对你的容貌和身材的评价而焦虑,也会为了获得领导的信任和满意,而不懂得拒绝。
我们也在看轻同时,也要看清自己。
看轻自己要明白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围绕自己而转动的,也要懂得看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怎么样去做,以自己的过去对标,而不是他人。
“重要的是你怎么想,而不是别人怎么想”
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就是,既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也不要把别人看的太重。在这个点中做到平衡,掌握好这个度。
那该如何处理好这2种关系?
1,学习中探索和反思
不断学习可以提升自信和快乐。内卷严重的当下,内卷怎么破,可以读书,因为读书破万卷,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是读书是可以缓解卷而带来的焦虑。我们不要局限在某一方面学习,而是要学习多样化,这样能锻炼大脑,建立神经结构,拓展能力。
不同的阶段也是需要我们学习,职场上怎么交流、沟通,育儿时,跟着孩子的成长一起,退休后丰富自己的生活。
同时,也需要避免一味地输入,也要有自己的反思和加工,内化成自己的内容,学以致用,才能实现学习的最大价值。
2,运动和消遣释放情绪
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脑血管弹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是释放情绪的好方法,但是运动要适量,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重要的是坚持。
平常的购物,看电影,画画,游泳都是一个好的消遣方式,选择消遣方式的标准是能容易完成,但是要拒绝那些烟酒,巧克力等容易上瘾,只是暂时的麻痹作用的消遣。简单的几分钟闭目养神和充足的睡眠,都是很好释放情绪和压力的方式。
3,写和说表达观点和想法
“研究表明,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能缓解压力。”同样的道理,能说出来的痛苦也不再那么痛苦。可以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写出来,如果可以,可以分享给其他的人看。
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夫妻之间、孩子教育的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好引起的。我们要准确、不加评判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学会一些幽默表达,学会自我调侃,那些让你难堪的事情就轻松应对了。
三. 知行合一,发现更多的法则
“为什么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太多的道理,明白却没有去实践,而在本书后记教大家如何使用法则时,特意强调,法则不是命令,不是所有的法则都是需要去按照做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法则,坚持下去,让他们变成习惯。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专属“法则”。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法则再好,没有行动,只是在树上的几个法则而已,生活也不会因此变得美好。
想要实现从或者到活好的跨越, 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断“修行”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