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儿时也会吃到鱼,但为数不多。那时候,每年我们能吃上两次鱼丸面条。这些鱼是野生的,来自老家山脚下种稻谷的水田。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和8月左右。
5月是四川老家栽秧的季节。这时,水田的水已经灌满了几个月,很多野生鱼在里面生长了。
8月是水稻收获的季节,几个月过去了,野生鱼也长大了。把水田放干,里面大大小小的鱼儿在干枯在的稻田里不能动弹。无论栽秧前还是收稻谷时,干活的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收获这些鱼了。水田的鱼以鲫鱼为主,也有草鱼,还有鱼刺少的乌鱼,有时还能捉到黄鳝和泥鳅等等。
我记得5月的一个旁晚,爸收工回家,手里提着满满一桶鱼,里面有鲫鱼、乌鱼、黄鳝和泥鳅等等,爸把装满鱼的桶放到暗黑的灶屋里。妈点上煤油灯,在暗淡的煤油灯下,破鱼肚,宰剁鱼丸,盛放在脸盆里,大概个把小时,妈妈就准备好了一盆满满的生鱼丸。
爸在灶门前,往灶里添柴薪,锅变得越来越炙热了。妈放入猪油,把准备好的葱姜蒜末、花椒还有干辣椒段放入锅内,翻炒几下,倒入清水,顿时水蒸汽混合佐料的香味,变成袅袅青烟从锅里升起,飘散在灶房的每个角落,香气四溢。当锅里的水沸腾时,妈就下入鱼丸,一会,如牛奶般的雪白的鱼汤在锅里翻滚,清香扑鼻。这时,妈妈又放入一大把干面条到锅里。鱼丸、乳白色的鱼汤、面条和溶解的佐料充分混合、融合,最后放入葱花。一锅美味无穷的鱼丸面条就准备好了。把鱼丸吃进嘴里,有入口即化的感觉,味道极鲜美而清香,只留下剁碎的鱼骨需要慢慢地咀嚼和吞咽。
这些就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妈妈的味道。这个味道再也回不来了。妈妈还健在,但水田里基本没有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