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没有接触互联网,没有接触手机之前,我对于各种学者专家,教授精英等,有着崇高的敬意。
因为知识的难得,所以来自我认知的文化里,凭白有一种对“夫子”的推崇。
但是,当我实际接触各种学者的“真知灼见”以后,我有点愣。
我先是怀疑自己,再是怀疑接受的教育,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河门海口的“专家”们身上。
最后实锤真相。
他们实在是太让人反胃了!
王福重
王福重,百度词条的简介有: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经济学教授。”
在光鲜艳丽的简介背后,是其忘恩负义的发言:
“农民跟我们吃到粮食的关系并不大,甚至几乎按我说,几乎没有什么贡献……出大力流大汗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懒惰和愚蠢。"
他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在考上大学后,反手一个农民没用,还说在地里出大汗的农民是懒惰,是吃不得学习的苦。说实话,我要是他爹,十条七匹狼皮带怕是都不够。
甚至于,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说村里最有钱,最有地位的,是读书的大学生,而不是天天下地干活的农民。
放高利贷是好人干的,就连《白毛女》里的黄世仁都是正人君子的形象。
往上数三代,有几个人不是农民?
他说吃到粮食和农民没关系,那城里的蔬菜猪肉牛肉,是凭空变的吗?
如果说是去外国买,那只能说这个家伙良心大大的坏,让我们放低对粮食危机的警惕。
如果连吃的都要全靠外国买,那我想问一下,如果外国突然不卖了,那咱不得饿死?
咱坚守的18亿耕地红线是个笑话?
再说说农民吃不得读书的苦这件事。
如果没有父母的辛苦劳作,没有父母的物质保障,别说梦想这些大话,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
而就是这样的人,却是教授,是博士后,是经济学家,是能在银幕上大放厥词,引导普通观众认知的专家。
孟德斯鸠的十恶之一——没有良知的知识,不过如此。
许宪春
许宪春,清华大学经济学家,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理事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
针对我国低收入人群,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如说你有私家车,可以拉活……还比如说,你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这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 ”
看了他的采访越看越想骂娘,越看越觉得可悲,因为冷静下来想一想,或许他说的不错。
因为在他眼里,穷 !也就最多能穷成这个样子了,不然还能怎样?
我查了一下统计年鉴,最近几年的数据不好找,但是我找到2020年6月的《经济日报》,其中李实回到记者时,他的回答证实了一个数据:
“据有关数据推算,全国大约有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为1000元左右,相当于6亿人的平均年收入为12000元左右。”
月收入一千左右,你告诉我怎么去买几万的私家车,不吃不喝吗?
那几十万的房子呢?
像许三多一样,卖血?
像他俩这样的专家,还有很多很多。
有提出,“我的学生,40岁要是赚不到4000万,就是失败者,不要回来见我、
如果一些农民仍然需要在农村种地,他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开着车过去种地,但是他长期住在县城”的董藩。
有说:“谁家没个50万呢?家庭平均资产300万很正常,中国人没这么穷”的经济学家陈浩。
有说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的北大教授梁建章。
有说年轻人应该把房子租在工作附近的;
有建议年轻人多去低工资的地方锻炼,不要老朝着高薪工作去;
有建议一妻多夫……
当这些能在社会上掷地有声说话的人,远离现实的时候,谁又能真正地说出真相,有机会又有能力地指出诟病,然后解决?
就我目前所知的人事物来看,要想有真正心怀天下,侠气十足的人,只能去赌那缥缈的良心了。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曾在一次采访里透露,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也还不是官员去调查,去验收,去审批,而是要叫你通过第三方,请专家认证。”
记者继续问他,专家是否起到一个把关的作用。
他说:
“实际上,也没起到这个作用,因为有的时候,他也不是很专业的专家。第二个,专家也是看你给他的费用多少,给你签署你的意见就是了。”
民间的一句顺口溜诠释得很形象——屁股决定脑袋。
既是谁给钱,就替谁说话,全然不管良知,也是点明了,和普通老百姓不同,专家才不和泥腿子一道。
我很庆幸自己能早早看透这些“专家”的面目,可又不免感到凄凉, 说好的做人,说好的德行,说好的君子,现在全给践踏得粉碎。
专家从民心所向到过节及老鼠,是良知的可悲,亦是读书成人的讽刺。
鲁迅先生从历史里翻出两个字——吃人。
我在现代的书本里找到一个成语——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