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2022年07月15日04:51:13 资讯 1877

刘卫平卖辣条那年,

最大的90后们还不到10岁。

人们的生活才刚刚起色,

但市面上针对儿童的零食产品类型还很有限。

所以,能刺激味蕾的辣条,是孩子们的最爱。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在此之前,在各个学校门口的小卖铺里,

已经有各种小作坊生产的辣条了。

刘卫平作为“闯入者”,先以小作坊主的身份站稳脚跟,

四年后,辣条产量猛增,卫龙诞生。

十八年后,刘卫平、刘福平两兄弟,

荣登胡润百富榜,成为河南第二、漯河第一的百亿级别富豪。

人们都说,刘卫平和刘福平兄弟的成功,是草根逆袭的典范。

也有人说,刘卫平虽是小镇青年,却一手缔造了自己的辣条帝国。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1978年,刘卫平出生于湖南平江。

早年高中毕业,他曾南下广东打拼。

但很快刘卫平就发现,在深圳打工,不过是老板手下的一枚“人肉电池”。

听说有湖南老乡创业了,这个年轻人也是跃跃欲试。

可是,做点什么好呢?

那时候的刘卫平可能还想不到,冥冥之中,

家乡的一种特色食品,将会成为他未来最大的助燃剂。

平江位于汨罗江畔,虽然早年曾是贫困县,

但当地有着做酱干豆制品的悠久历史。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相传在清康熙年间,平江酱干还曾是贡品。

所以在平江,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酱干。

刘卫平从小跟着母亲,也学了一手不错的技艺。

如今说起刘卫平的发家史,都会提及98年的那场大洪水。

那场大水,一度让南方的大豆收成减产。

而制作酱干的必备原料就是大豆。

减产导致当年大豆的价格,从原先的七毛多一斤,猛涨到了一块五一斤。

原料整整贵了一倍,制作酱干的小作坊根本承担不起。

为此,一些制作酱干的老师傅们,想到了用面粉来代替大豆。

面粉可以制作成面筋,而在经过稍许的改变后,

几乎可以做成和大豆一样的酱干产品。

市场上面粉供应充足,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新做出来的产品口感还不错,

所以这种代替了大豆的新产品,迅速在平江地区流传开来。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但很快当地人就察觉到,平江地区不产小麦

即便是供应充足的面粉,也得从外地购入,

这中间的运输环节,还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怎么办呢?自然是到原料的生产地去生产。

于是,很多平江人开始纷纷北上,并且很快就把目光瞄准了河南。

河南不但盛产小麦,而且交通便捷,人力资源也很充足。

就这样,一种以小麦为原料的零食,经过平江人的制作之后,

很快以燎原之势出现在了市场上。

江湖传闻,这种新食品的经营者,九成以上都是平江人。

那时,该产品还是以小作坊的形式生产出。

没有统一的包装,没有商标,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名称都没有。

于是,人们就根据它的口感和形状,将其称为辣条。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生产的产品,不是后来市面上常见的辣条。

市面上常见的辣条产品款式,是刘卫平开始创业后,逐渐改进并形成的。

不管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刘卫平不是辣条的发明者。

但是,他肯定是将辣条发扬光大,并形成市场规模的人。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21岁那年,刘卫平也打算在辣条领域创业。

他同样北上河南,并且把目光瞄向了漯河。

之所以会是漯河,是因为国内众多的食品企业,都先后在漯河建了工厂。

这里产业链完整,且原料和劳动力都很便宜。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当然了,刚开始创业的刘卫平,自然还没想过对标大的食品企业和公司。

那时候他只想着,能够开一家盈利的作坊,就心满意足了。

起先,刘卫平带着弟弟刘福平,

生产销售辣条、豆皮、人造肉等一系列豆制品。

独特的口感,在市面上反响很不错。

可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最初因为成本核算不严格,一度让他亏本了。

为此,家里人极力反对他和弟弟在外面“胡搞”。

但刘卫平还是坚持了下来。

转眼到了2001年,刘卫平通过改进牛筋面

加入了新的生产工艺,就此生产出了后来市面上常见的辣条款式。

这是刘卫平创业生涯中的真正转折点。

此时辣条厂家多如牛毛,但基本都是小作坊这种形式。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从最初的角度看,刘卫平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要的是将辣条推上生产线。

为此,刘卫平创办了食品加工厂,

并且在2002年推出了新的生产线和设备,

这也使得他旗下的生产量猛增。

紧接着在2003年,刘卫平又正式注册了卫龙商标。

就此,卫龙辣条诞生了。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从这一系列操作中可以看出,刘卫平是信心十足有备而来。

创业初期的这套组合拳,不但体现在生产上,

在营销和推广层面,也做得非常出彩。

首先,他雇佣了大量的当地人,搞人海战术式的推广。

超市、学校、商场、小卖铺……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能看到卫龙辣条的宣传海报。

其次,刘卫平也精准把控了辣条的消费群体。

他很清楚,日常吃辣条的,清一色都是小学生。

一包五毛钱,便宜又好吃。

而家长和老师,对辣条简直像仇人一般。

所以,大部分时候,孩子们吃辣条,都得偷着来。

于是,刘卫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把原先十公分左右的辣条,生生改小了一号。

这样一来,方便孩子们将辣条藏在口袋里。

就这样,通过扩大生产和营销推广,卫龙在市场上牢牢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对刘卫平来说,就是躺着数钱了。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但是,整个行业却迎来了第一波考验。

此前这个市场充满血腥味,仅仅是同行之间竞争的惨烈。

而从2004年左右开始,

消费者的不信任和质疑,则是给整个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彼时,有媒体曝光了一些辣条企业,非法使用添加剂。

围绕辣条的相关传闻便渐渐发酵,甚至一度形成了各种匪夷所思的谣言。

很多80后和90后,肯定听过这样的传说。

辣条是老鼠肉做的,甚至里面还满是尸油……

家长们的抵制,再加上很多人的不信任,

使得无数作坊式的企业纷纷倒闭。

好在刘卫平提前布局,此前挣来的钱,都用在转型升级上了。

当其他厂子的辣条生产还是人工或者半自动的时候,

刘卫平的工厂,已经购买了欧洲的全自动设备。

产量有保证,食品安全方面也不怕外界质疑和诟病。

而且,企业在后来还组建了质检团队,

专门负责产品的质量监测和管理。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所以,当无数小的作坊纷纷倒下,

刘卫平的辣条,还在继续生产,并且越做越大。

残酷的竞争之下,最鼎盛时期高达两千多家的辣条企业,

之后只存活了五百多家。

有人说刘卫平是营销大师,而实际上,他更有远见。

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同时,刘卫平不是单纯在守成。

他尤其清楚的是,要想时刻抓牢消费者的嘴和胃,

企业自身也得跟着不断革新和转变。

如果说此前的卫龙,只是在闷声发大财,

那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卫龙则又经历了一次声名远播的蜕变。

2014年,借着企业新厂房的建立,

刘卫平邀请了专业的摄制团队,拍摄了车间生产的宣传片。

人们吃了这么多年辣条,还从来没有见过辣条是如何生产的。

当宣传片发布到网上,一时间引来了海量的围观。

于是,刘卫平趁热打铁,邀请网红到车间参观直播和体验。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2015年,卫龙辣条从线下走到了线上。

此后线上销量的稳步提升,充分说明企业拓宽了消费群体。

因为长久以来,辣条永远只是中小学生的零食。

所以,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铺里零售,似乎是辣条唯一的出路。

毕竟,几乎没有多少成年人,会主动去购买辣条。

而网络营销的成功,则是让卫龙成功笼络住了当年的80后和90后。

过去这批人吃辣条,瞒着家长吃得并不开心。

而此时的他们已经渐渐成年且经济独立。

原本,卫龙如果不在网上大规模的进行营销,

这批曾经的消费者,就要渐行渐远了。

而有远见的刘卫平,不但通过网络成功吸引了他们,

线上旗舰店的开设,更是让这批吃着辣条长大的年轻人,

能够继续吃到辣条了。

所以说,这一系列的操作,是如此的恰好到处。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就这样,卫龙辣条从上百家同行中脱颖而出,

渐渐也披上了网红零食的外衣。

时至今日,卫龙的辣条,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辣条界的江湖,没有谁能够撼动刘卫平老大的地位了。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

卫龙95%以上的消费者,年龄都在35岁以下。

其中,55%的消费者,是25岁以下的群体。

靠着一根小小的辣条,

白手起家的刘卫平,不但让弟弟刘福平跟着一起富了,也带富了整个家族。

在公司内部,刘卫平和刘福平两兄弟分列第一第二,

其余核心的高管,也是家族成员。

执行董事刘忠思,是刘卫平的亲堂弟。

其主要负责集团的整体研发。

刘忠思的表哥彭宏志,负责集团的财务和信息技术管理。

刘忠思的另一个表弟陈林生,则负责供应链和人力资源。

可以说,刘氏家族依靠卫龙,成了新的富甲一方的商贾大家。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2018年,卫龙的年营收达到了27.52亿元。

两年后,年营收攀升到了41.2亿元。

2021年,刘卫平、刘福平两兄弟,以280亿元的身价,

跻身胡润百富榜,成为漯河的首富。

网友纷纷慨叹,卖辣条也能变成亿万富豪。

与此同时,卫龙也正式筹划上市。

当年5月,卫龙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

首轮融资中,腾讯资本、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在列。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不过,去年的招股书两度失效,

上市之路看起来要曲折许多。

今年的6月27日,卫龙再次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估值高达600亿。

但根据招股书的披露,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增长后,

卫龙的净利润增速已经在放缓。

2021年,全年利润增速还不到1%。

除此之外,由于原料成本的持续上涨,

卫龙辣条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这一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再者,今年三月份的低俗营销事件,也一度让卫龙的形象大打折扣。

新款产品的包装,有打低俗擦边球的嫌疑,

一度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此次风波,也引起了漯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关注和介入。

由于正值卫龙谋求上市之际,因此事态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

卫龙随后公开道歉,停止使用引发争议的文案包装。

截止到目前,上市的相关情况,依然还不明朗。

未来,这个辣条界的扛把子会如何走下去?

无论是刘氏兄弟,还是企业本身,都还年轻。

因此,现在看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卫龙辣条”刘卫平:靠辣条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 天天要闻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资讯分类资讯推荐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 天天要闻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陈建州风波牵连多位明星#近期,台湾省艺人陈建州性骚扰事件越演越烈,已经有三位女艺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涩会美眉妖娇出来指控陈建州对她们的性骚扰行为。陈建州妻子范玮琪则发文力挺老公。范玮琪发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带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 天天要闻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 天天要闻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头条创作挑战赛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记#​#电视剧向风而来行征文#​最近我右侧的眼睛好难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觉看东西不太清楚,视力下降很明显,头也晕晕的,闷闷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阳后有没有这个症状。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 天天要闻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我有一个姓于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于。老于今年五七多岁,北大毕业,清华读的硕士,北师大读的博士,妥妥的学霸。他现在是一家厅级单位的副总工,待遇也不错。在我们这些人眼里,那可是人中龙凤,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后,大家照例吹捧这位学霸朋友。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 天天要闻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街上有那种卖字画的店铺,这种店铺非常的少,因为懂画的人也少。店铺的老板是个爱画之人,不是名家的画,只要是画的好,价格合适,他也会收下,或者帮忙寄卖。王立是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画家,经常会拿一些画到店里寄卖,几百到几千的价格都有。这一天,王立又拿来一幅画,说是要寄卖。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 天天要闻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节目被网友们重新翻出来,比如《今日说法》,网友们甚至还列出了必看节目单。说到必看的“电子榨菜”,网友们纷纷调侃起了一档节目,它十分喜欢以农村口耳相传的惊悚故事为开头,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以科学的手段解释灵异现象,它就是《走近科学》。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 天天要闻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作者:朱钧贤 摄影:竹叶青“老板,还有什么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时止步,愕然的转过身来。徐文琪将手中的钢笔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视了她们一眼,道:“还有几个问题要对你讲一讲,我们饭店是食品服务性质的,首先必须要求清洁和卫生,还有的是要注意服务态度必须热情周到,使客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