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嘿!别动我的小本子!"我一把从老侯手里抢回那个已经泛黄的工资存折,两个老头在院子里闹得像当年在连队一样。
"看把你小气的,都多少年了,还护着这个破本子。"老侯笑着往竹椅上一靠,点上一根大前门,"当年那点津贴,现在孙子零花钱都不够塞牙缝的。"
我小心翻开这个陪伴我五十多年的小本子,上面工整地记录着那几年的数字:9、9、9、16...看着这些简单的数字,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但却单纯美好的年代。
"你说咱们那会儿,一个月9块钱,还不舍得花,全都存着。"我笑着摇摇头,"现在想想,真不知道咱们那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1969年那个夏天特别热,我刚满18岁,从村里被选中去当兵。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讲究,简单收拾了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背着妈给缝的被褥卷,就坐上了大队的拖拉机。全村人都来送我,好像我要去赴什么重要约会似的。
记得到了新兵连的第一天,啥都不适应。教员一嗓子"立正",我差点摔倒。晚上睡觉,床板硬得慌,枕头又小又矮,翻来覆去睡不着。从来没离开过家的我,第一晚就开始想家。
睡在我上铺的是个天津来的小伙子,姓李,我们私下叫他"天津小瘪三",倒不是他有多坏,主要是他总爱贫嘴,话特别多。
"老三,别哭丧着脸了,看把你愁的,跟死了爹妈似的。"天津小瘪三趴在上铺往下看我,咧嘴笑着说,"听说咱们每月有9块钱津贴呢,够买不少好东西了!"
那时候9块钱确实不少了。我爸在生产队一个月工分也就挣那么多。想到自己也能赚钱了,心里多少有点安慰。
"闭嘴睡觉!"隔壁床的班长突然冒出一句,把我们都吓了一跳。
新兵训练真是苦啊!刚开始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被哨声吵醒,"起床号"一响,必须迅速翻身下床叠被子。我那被子总是叠不好,怎么叠都是"馒头包",班长天天罚我加练。
"什么豆腐块,我看你是豆腐脑!"班长经常这么说我,"这被子是你媳妇啊?都揉搓半天了!"
后来还是天津小瘪三教了我窍门,他偷偷塞了块硬纸板在被子里,这才算过关。
"你这个土疙瘩,被子要先抻平整了再叠,你老急着叠当然不行。"他一边示范一边说,"来,看我的手法,对折、压平、再对折,轻轻地,就这样..."
吃饭也是一大挑战。以前在家,妈总是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在部队,食堂大锅菜,顿顿离不开萝卜白菜咸菜,肉都是看得见吃不着。刚开始真不习惯,每次吃饭都留一点饭菜在碗里。
"老三,部队不比家里,粮食来之不易,碗里剩饭可是要被批评的!"排长小钱看到我的碗,皱着眉头说,"咱们国家还有很多人吃不饱呢!"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剩饭了,养成了"光盘"的好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训练苦啊,每天都是擦枪、叠被子、站军姿、跑步、匍匐前进...刚开始两条腿像不是自己的,整天酸疼得厉害。晚上睡觉前,大家都偷偷搓腿,生怕第二天起不来。
我们那一批新兵有三十多人,分在两个班。训练间隙,大家最爱讨论的就是每月9块钱的津贴要怎么花。
"我要买一块上海牌手表!"小张信誓旦旦地说。
"我要买个收音机,能听广播!"老王也跟着说。
"我要买双胶鞋!"我憨厚地说,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没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全是老人们穿剩下的布鞋。
天津小瘪三笑得直不行:"就9块钱,你以为能买什么好鞋啊?还不如买盒饼干改善生活。听说食堂后面小卖部新进了罐头和饼干!"
第一次发津贴的那天,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好。队里安排在每月10号发津贴,前一天晚上就有人在被窝里盘算着要买什么。我悄悄把钱揣在内衣口袋里,生怕丢了。
"老三,你那钱藏得够隐蔽啊,生怕别人抢你的啊?"天津小瘪三从上铺探头看我小心翼翼的样子,笑得直不起腰,"真把你的9块钱当宝贝了!"
"你懂什么,这可是我人生第一笔工资!"我不好意思地反驳。说实话,那9块钱在手里,感觉比现在拿到一万块还兴奋。
慢慢地,我适应了部队生活。站岗最难熬,尤其是冬天夜里,冷得直打哆嗦。有一次我站岗差点睡着,要不是巡逻的班长推了我一把,非得被连长抓到不可。
"老三,站岗打瞌睡是大事,要是真睡着了,可是要被关禁闭的!"班长压低声音严厉地说。
我吓得一哆嗦,那晚上硬是咬着舌头挺到了换岗。
生活慢慢步入正轨,除了想家,其他都还好。每到休息时间,战友们围坐在一起,唱歌、聊天、讲家乡的事。有个湖南老乡带了一把小三弦,时不时拨弄几下,弹些"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类小调,听得我们这些北方汉子直想家。
天津小瘪三最喜欢唱《小河淌水》,那小嗓子还挺好听,每次一唱完,宿舍里就安静了好一会儿,大家都在想家。
"老三,又在偷偷看家里的照片啊?"一次站岗回来,天津小瘪三看我从枕头底下掏出家人的照片,笑着问。
"想家了。"我老实承认。
"谁不是呢?"他难得正经一回,拍拍我的肩膀,"我妈做的煎饼果子,想起来都流口水。对了,下次发津贴,咱俩去买罐头吃!听说供销社来了一批新货。"
每个月的津贴大部分我都存了起来。小卖部虽然有糖果饼干,连部附近的供销社也有不少吸引人的东西,但我总想着退伍后能带些积蓄回家,给家里添置点什么,或者...娶个媳妇。
部队里有本小人书,叫《咱们的连长》,画的是连长为了照顾老兵回家结婚,自己站岗的故事。那时候看完了,我就有了个想法,等退伍了,一定要找个漂亮媳妇。
第二年冬天,我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邻村赵家的闺女长大了,人长得漂亮,会针线活,性格也好。我爸妈暗示我,如果我有意思,他们可以帮我提前说说。信里还夹了张赵家闺女的小照片,虽然黑白的,但能看出是个俊丫头。
这封信让我心神不宁了好几天。我的小本子上,已经攒了不少钱,但要娶媳妇,这点钱够吗?
"哟,老三,怎么魂不守舍的?该不会是收到家信,有姑娘看上你了吧?"天津小瘪三一眼就看出我的心事。
"胡说什么!"我红着脸否认,但还是忍不住把信的事告诉了他。
"哎呀,我们老三也到了要娶媳妇的年龄啦!"他一脸夸张地喊,引得周围的战友都看过来,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闭嘴!人家只是给我介绍对象,又不是定亲了!"我压低声音训他,一边朝大家不好意思地笑。
老王凑过来看了看照片,吹了声口哨:"不错啊,老三,这闺女长得真水灵,你小子有福气!"
好在第四年,我们的津贴涨到了16元。这个消息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因为这意味着我能攒更多的钱,回家后娶媳妇的事就更有底气了。那时候,一个正经的自行车也就七八十块钱。
"老三,你这是要当守财奴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天津小瘪三笑我,"难怪你每次洗脸水都舍不得倒,省得跑水房再打!"
我不理他,依旧把钱往存折里存。我的梦想就是回家能凑个整数,买辆自行车,风风光光把赵家闺女娶回家。
退伍前的最后一个月,连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表现不错,准备给我一个立功奖励。那时候的立功奖状可是硬通货,回去找工作特别吃香。我高兴得一整天嘴都合不拢,又能多带点钱回家了!
临走那天,战友们都来送我。我们一块训练的二十多号人,这会儿都来了,有人还拿来了相机,要给我拍张纪念照。
"老三,回去别忘了我们!"老王拍着我的肩膀说。
"放心,等我结婚,一定请你们来喝酒!"我笑着说,心里却满是不舍。
天津小瘪三塞给我一个小盒子,说是送我的礼物,让我回家后再打开。当时他那张贱兮兮的脸,突然正经起来,倒让我有些不习惯。
"记得写信啊,臭小子!"天津小瘪三用力拍我的背,掩饰着情绪。
"会的,一定会的。"我点点头,使劲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平时嘻嘻哈哈的,这会儿却都红了眼眶。
回到家乡,我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攒了四年的津贴存折,和家里商量娶媳妇的事。那时候农村结婚很简单,也不需要什么彩礼,主要是看两个年轻人合不合得来。我那点津贴积蓄,差不多够买一辆二八自行车和一台缝纫机了。
赵家闺女比我小两岁,长得比照片上还漂亮,见到我时羞得脸通红,但还是大方地给我倒了杯水。我那时候在部队锻炼了四年,人也结实了不少,又是退伍军人,在村里还是很吃香的。
"听说你在部队表现不错?"赵叔坐在炕头上,笑眯眯地问我。
"还行吧,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我不好意思地回答,从怀里掏出立功证书和存折,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
赵叔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小伙子不错,懂得吃苦,也会过日子。"
我们很快就定了亲,几个月后结了婚。婚礼很简单,用我的津贴买了一台缝纫机给媳妇做嫁妆,又给家里添置了些家具。婚礼那天,村里人都来祝贺,说我是村里第一个靠自己的津贴娶媳妇的。
结婚那天晚上,我想起了天津小瘪三给我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枚他自己的军功章,还附了张纸条:"老三,好好对待你媳妇,像爱护这枚军功章一样。有空回连队看看我们。你在部队时偷偷看的那张照片,我早就发现了,哈哈!"
看着这枚军功章,我突然泪如雨下。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军营的情谊有多珍贵。
"怎么了?"新婚妻子担心地问。
"没事,就是想起了战友们。"我擦擦眼泪,把军功章和泛黄的津贴存折放在一起,小心地收好。我跟媳妇讲了天津小瘪三和其他战友的故事,她听得很认真,还说有机会一定要请他们来家里做客。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和媳妇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又添了个闺女。那本小存折和军功章,我一直珍藏着,它们是我青春的见证,也是我和战友友情的见证。
每到年底,我都会收到天津小瘪三的来信,他说他留在了部队,当了班长,后来转业去了工厂。他结婚比我晚,说是因为没有我会攒钱,光买收音机和手表了。
"老伴,你又在看那个旧存折?"老伴从厨房出来,看我又对着那个旧存折出神。
"嗯,想起当年。"我笑着合上存折,"那时候9块钱,现在想想,真是不值一提。"
"哪能呢?当年要不是你那点津贴,咱俩还不一定能成呢!"老伴笑着捶了我一下,"再说,那时候的9块钱,可比现在的900块都值钱!"
是啊,69年的9块钱津贴,见证了我的青春,也见证了我们的爱情,更是我军旅生涯最珍贵的见证。这笔钱,比什么都珍贵。
"老头子,吃饭了!"老伴在厨房喊我。
"来了!"我小心地把存折放回抽屉,朝着厨房走去,嘴角挂着笑容。那些9、9、9、16的数字,会永远留在我心里,和那段难忘的军旅岁月一起,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