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突破后,中方在稀土出口问题上有所“松口”,批准对韩出口稀土,但不准其转卖美国。与此同时,在中国稀土战略一事上,印度媒体已认清现实。那么,中方为何批准对韩企出口稀土产品?这对美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中美大幅互降关税半个月后,美方仍然没拿到中方签发的稀土出口许可证,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韩国已经收到了好消息。据韩联社报道,中方将于本月内向韩国企业出口稀土产品,这一决定将暂时缓解该国对稀土供应链不畅的担忧。
要知道,尽管中方同意暂停4月2日以后出台的一系列“非关税反制措施”,也放宽了对韩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稀土出口限制,但实际管制力度和监管力度是在不断加强的。据报道,新发放的稀土出口许可证,就是按照“一批一证”的规定授予,也就是说,每批出口稀土都需要单独申请许可,而且必须明确标注最终用户信息。这意味着韩国企业买到的中国稀土,是不被允许转卖给美国的。
有分析指出,新的许可制度并不意味着中方在稀土出口问题上放松监管,相反,中方完全可以通过相关信息,了解申请企业的下游客户群,并利用信息找到进一步的漏洞,这大大减少了出口稀土最终流向不明的可能性,也让美西方国家很难再借第三国之手,绕过中国的稀土管制禁令。
尤其考虑到中国在稀土等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重稀土分离提纯等领域更是领先西方国家近20年,在这种情况下,中方此举将为未来的中美关税谈判保留一个关键“筹码”——一旦美方违背承诺,中方就可以暂停稀土供应,以此实现战略反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方放松稀土出口管制,却迟迟不给美企发放许可证,大约也是因为本轮中美关税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而特朗普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遏华措施,让中方明白必须慎重考虑对美出口稀土的后果。毕竟五角大楼用于制造导弹制导系统的稀土磁体战略储备仅够维持18个月,而美方采购稀土的一大用途,就是强化自身的武器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中国稀土战略的最新调整,《印度时报》26日发文称,尽管他国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中国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只有采取务实、长期的策略方能应对这一挑战。
那么,曾坚信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无异于“自毁主导地位”的印度媒体,究竟是如何认清现实的呢?报道指出,中国的稀土强国地位是建立在强大的政府支持、领先的加工技术,以及世界一流教育机构的基础上,有着极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这使得美西方国家很难通过“矿产外交”的方式,撼动中国地位或者将中国稀土矿产“拒之门外”。这一点,从特朗普政府近期多次喊话中方解除稀土出口限制,恢复对美企出口稀土矿产的呼声中也可见一斑。
有分析称,美方如果想通过与蒙古、乌克兰等国的“矿产合作”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并建立伙伴关系来取代从中国采购,就必须提供一定程度的财政或外交支持,而这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的。甚至可以说,只要中方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居安思危,防范长期风险,美国就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对中国稀土产业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