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四位投靠共产党的一级上将,被老蒋逼走后,他们的结局如何

文|一鸣惊人录

编辑|一鸣惊人录

1949年之前,国民党的17位一级上将中,有四位最后做出了弃暗投明的决定,选择了与人民站在一起,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的结局又如何了呢?

国民党的一级上将,都是国民党的中流砥柱,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为何他们会选择投靠共产党呢?

下面一鸣将带领大家一起看看,国民党这四位弃暗投明的一级上将为何会被老蒋逼走,他们的结局又如何了。


第一位 唐生智

1935年4月2日,唐生智成为第一批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的军官。

北伐战争中,唐生智率军连战连捷,湘军叶开鑫部和吴佩孚的北军都被他一一击溃,狼狈而逃。8月中旬,在中共党组织的支持下,攻入武昌城,将吴佩孚的势力彻底消灭。

然而随着唐生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蒋介石开始担心唐生智会成为他的下一个障碍,于是以北伐军总司令的身份开始处处限制唐生智,导致二人之间矛盾升级。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结束后,唐生智极力主张讨伐蒋介石,但由于阎锡山临阵倒戈,致使唐生智的讨伐大军大败而归,唐生智也只能只身逃亡东南亚避难去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唐生智以民族危机为重,决定与蒋介石暂时携手一致对外,但唐生智有言在先,绝不参加任何国共内战的活动

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担任南京戍防军总司令,率军守卫岌岌可危的南京城。

当时的南京城是日本军志在必得的城市,因此出动了海陆空各部军队,对南京城的守军进行围剿。唐生智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最终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们撤退。

南京保卫战

唐生智撤退后,南京城最终沦陷。唐生智心灰意冷之下,决定辞去一切职务返回湖南老家,开始兴学授教。而其实际宗旨是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培养抗日救亡英才。

他表面是归乡隐居,实则时时与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保持联系,支持他们进行地下斗争。他隐姓埋名,多方奔走,为我党抵御日寇做出了重大贡献,湖南最终能够和平解放,唐生智功不可没。

1949年4月,唐生智成立了“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组织起众多商界大咖,政界名流,一起号召反蒋、反内战,并开始筹划湖南的和平解放事宜

他的行为促使了程潜、陈明仁下定了和平起义的决心,并于1949年在东安迎接解放军汝城,解放湖南。

新中国成立后,唐生智担任了湖南省副省长,直到1971年在长沙病逝。


第二位 程潜

1939年5月13日,程潜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程潜为人率真,一心为民。1929年,蒋李反目,此时的桂系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被蒋介石赶回了广西。

但程潜始终以大局为重,将民族存亡放在第一位,以德报怨,两方奔走,力求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双方矛盾。

抗战期间,随着蒋介石一条条糊涂政策的颁布,程潜也开始意识到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之举有违天命,于是在抗战胜利后开始筹划和平解放问题

1948年副总统选举时,程潜没有把他的那一票投给蒋介石看好的孙科,反而投给了李宗仁,导致李宗仁当上了副总统,为蒋介石下野埋下了伏笔。

1949年,桂系上台,李宗仁任代理总统。于是程潜和陈明仁开始与共产党商谈和平解放长沙事宜,并于8月3日举行了迎接解放的筹备会。

次日,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举行和平起义,最终促成了湘中和平解放。此后他与共产党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并下令停止征兵,减少征粮。

新中国成立后,程潜依旧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直到退休。毛主席曾经称赞程潜,“几十年的起起落落始终都没有打倒他,程潜不简单。”

程潜的一生都在为民族危亡着想,从未参与过国内内战,直到87岁去世时,他的心都是和人民系在一起的。


第三位 陈绍宽

陈绍宽于1935年9月6日被授予海军一级上将,是大陆时期唯一一名海军一级上将

陈绍宽是我国最早一批被送往美国学习的优秀海员,他的航海技能和航海作战经验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回国后就在海军担任了要职,在后来累升至海军总司令

陈绍宽曾参加指挥过江阴海战,武汉保卫战,他的海军作战理论为民国的海军建设以及海军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海外考察 中戴帽者为陈绍宽

七七事变爆发后,陈绍宽积极投身抗战一线。在江阴海战的第一次碰撞中,陈绍宽率领海军以两舰受伤的代价击落日机4架,伤8架,这也引起了日本海军的疯狂报复。

日本向江阴发动了轰炸,陈绍宽被迫退往武汉,开展武汉保卫战,凿沉敌军舰船18艘,成功阻止了日本海军的推进,功不可没。

日本投降后,陈绍宽坚决抵制内战。陈绍宽数次违抗蒋介石军令,拒绝向解放军用兵,陈绍宽自称抗日期间自己为国报效不多,愧对国人,若再参加内战,内疚殊大。

于是借口说舰队需要修理,继续增拨油费,拒绝了出兵,并率舰队南下台湾视察去了。

蒋介石对于陈绍宽的此种举动极为不满,拍案大骂。于是下令裁撤海军,将陈绍宽免去海军司令一职,无职一身轻的陈绍宽最终选择了隐居故里胪雷乡

1949年,蒋介石考虑到自己在对待陈绍宽方面的行为欠妥,于是亲自出面请他出山,然而陈绍宽却避而不见,委婉拒绝了蒋介石。

同年中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再次请他出山,为革命工作,陈绍宽欣然应允,重新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之中,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心出力,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绍宽担任了福建省长。最终于1969年7月30日于福州去世。


第四位 李宗仁

1935年4月2日,李宗仁成为第一批被授予一级上将的人员。

作为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是最早一批反对蒋介石的力量,在北伐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1929年3月,李宗仁独自起兵,与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之间爆发了第一次蒋桂战争,一战落败。于是他又联合冯玉祥和阎锡山,开展了第二次蒋桂战争,依旧落败。

第三次的时候,李宗仁联合了粤军,可惜依旧没能推翻蒋介石。

终于,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不计前嫌,握手言和了,但实际上私下里依然在明争暗斗

台儿庄大捷后,李宗仁又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诸多战役,在抗击日寇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和蒋介石又开始了他们的争斗。1948年选举副总统时,李宗仁力压蒋系安排的副总统,成功拿下了中华民国副总统一职。

之后,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后,国民党的精锐力量被消灭了一大半,蒋介石终于迫于压力宣布下野,由李宗仁就任民国代总统

三大战役见识了解放军的实力后,再加上解放军此时拥有的绝对的力量上的优势,李宗仁做出了最合理的安排,那就是和谈

然而面对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李宗仁却又犹豫了。但共产党战机当前,可不容他又一刻的犹豫机会,毛泽东、朱德下达了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攻占南京,国民政府正式被推翻,李宗仁率领残众退往桂林企图做最后的顽抗。然而随着白崇禧的部队被歼,李宗仁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此刻的李宗仁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台湾肯定是去不了了,全国都解放了,恐怕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了,只好以就医为名流亡去了美国,这一去就是十六载。

这十六年间,李宗仁痛定思痛,终于开始悔悟,于是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去北京拜谒周恩来总理,希望能够寻求机会,落叶归根,重返祖国

1964年2月,李宗仁在美国发表公开信,警告美国不要再试图干涉中国,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并于次年突破重重障碍,回到了祖国大陆

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机场接待他,李宗仁表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必定为完成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1969年,李宗仁临终前,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留下了一封信:

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在这个伟大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他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同我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

1969年1月,李宗仁病情恶化去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