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坤进行狙击训练。归王彬/摄
蹚过齐腰深的积水转移受困群众、肩扛沙袋筑起守护家园防线、在高温恶臭环境中清理淤泥……前不久,贵州省榕江县遭遇特大洪水,武警贵州总队某部官兵闻令而动,全力投入抢险救援工作。
“党员骨干,出列!”面对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46岁的三级警士长李兴坤总是站在“党员突击队”排头,他身材瘦小、皮肤黝黑,身上的作训服早已被汗水、泥水浸透了一遍又一遍,但他丝毫不敢停歇,日夜奋战在一线。看着眼前这位满身泥泞、埋头苦干的老兵,大家斗志昂扬,00后战士唐中伟感慨:“李班长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前进。”
入伍25年,李兴坤扎根基层岗位,勤学苦练专业技能,研制革新多项技术装备,攻关破解多项复杂条件下的射击难题,出色完成各类重大任务120余项,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5次。
“李班长,您这身子骨怎么比我们这些小伙子还硬朗?”炎炎夏日,一场实战化演练在黔中密林深处展开,李兴坤左手持枪、右手撑地,迅速跃出掩体,侧身翻滚避开“恐怖分子”攻击,带领队员将其悉数“歼灭”。面对年轻战友的提问,李兴坤笑着擦了擦额头汗水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每天坚持多练几组、多跑几圈罢了。”
2000年,这名21岁的湘西青年放弃在家乡从教的机会,毅然参军入伍,却在新兵连的各项考核中屡屡“垫底”。成绩单上“不及格”3个字格外刺眼,让李兴坤跟自己较上了劲。
“那时候对自己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再来一次’。”李兴坤回忆,天还未亮战友还在酣睡时,他已穿上沉重的防弹背心开始负重跑,营区寂静的道路上只有他的脚步声。每当熄灯号吹响,他便做起睡前必须完成的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200个负重深蹲、100个引体向上、100个双杠臂屈伸。
新兵连班长望着李兴坤仅仅两个月就磨坏的3双胶鞋以及手脚上厚厚的茧子,评价道:“这小子,看着寡言少语的,倒是有股子狠劲儿。”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狠劲儿,李兴坤在新兵连结业考核中以全优成绩入选特勤中队,并在下队后不久的一次比武中,一举夺得攀登、手枪射击两项第一,成为同年兵中唯一的“双料冠军”,之后又成长为“全能尖兵”。如今,作为一名素质全面过硬的带兵教员,他累计培养出20余名教学骨干,带出了数百名侦察、狙击等专业的优秀战士。
“李兴坤班长是我的榜样,我要追随他、超越他!”入伍之初,战士王俊杰接触狙击专业时,训练成绩并不理想,时常萌生想要换专业的想法。但听完李兴坤讲述自己的经历后,王俊杰深受触动。
“你的问题在于心急和注意力不集中。”李兴坤翻开为每一名狙击手手绘的“成长进步曲线图”,与王俊杰一起寻找问题,并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王俊杰最终夺得了总队“八一枪王”挑战赛狙击步枪精度射击第一名。
去年,王俊杰被任命为总队狙击集训队教员,他把从李兴坤那里学来的组训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让越来越多的战友从中受益。他始终忘不了老班长告诉他的话:“当兵就要当尖兵,当教员就要带好兵。”
多年来,李兴坤虽荣誉满满,却始终保持战士的冲锋姿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他看来:“稍稍停下脚步,就会被别人拉开差距,面对日新月异的战场绝不能停滞不前。”
一次,李兴坤在参与一场大型体育赛事安保任务中,看到电视台转播赛事用的多画面导播屏,便想到可以在侦察力量中使用多画面集于一屏显示的装备。
任务一结束,李兴坤便马不停蹄前往电视台,了解多画面导播屏工作原理、厂家信息,并前往厂家参观学习。随着研究深入,单位组织多名技术骨干与李兴坤一起成立攻关小组。他们攻克重重难关,对装备进行革新,成功研发出能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并探索空中侦察、攀登侦察和索降侦察等10余种训练创新。在李兴坤的带动下,研究训练、战法在中队蔚然成风。
在城市反恐作战中,交通工具反劫持尤其重要,而如何克服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的影响则是重点中的难点。“如何能够减少狙击中的误差?”许多个夜晚,李兴坤辗转反侧,觉得狙击手在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很难有把握一枪毙敌完成任务。
他复盘剖析交通工具反劫持案例,并将各类可能出现的情形作为反劫持难点。在支队支持下,李兴坤牵头组建“攻关小组”,吸纳不同岗位官兵,定期组织“头脑风暴会”,大家围绕课题难点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针对不同材质玻璃和光线折射对瞄准影响的问题,李兴坤带领队员对不同距离、不同材质的玻璃进行了上千次试射。最终,他们探索总结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使狙击手在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时,误差不超过5毫米。
时至今日,李兴坤有了一些“职业病”:出门在外总会不自觉地心算周围的风速;乘公交车总喜欢坐在视野开阔的最后一排……他不断总结经验,革新理念,始终奋战在练兵备战一线,探索出多种训练方法,被部队广泛运用,有效提升了部队作战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