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7月9日清晨,一纸来自大陆商务部的公告震撼台湾政商界,也让台当局措手不及,8家核心台企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大陆正式出手反制。
这些企业并非普通公司,而是“以武谋独”的技术支柱与资金通道,它们与“台独”势力、外部军火集团交织甚深。
如今,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制裁,实则积怨已久、剑指核心。
为何大陆此时出手如此精准?这些台企究竟做了什么“在刀尖上跳舞”的勾当?
7月9日上午,大陆商务部发布公告,明确将8家台湾地区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管控清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这些企业今后不得与大陆发生任何涉及两用物项的贸易行为,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出申请并获批准。
这份公告在岛内引发巨大震动,名单中的企业包括汉翔航空、中山科学研究院、经纬航太、仲硕科技、国际造船、中信造船、龙德造船及攻卫股份公司。
这些名字在台湾内部军事计划中并不陌生,而大陆此番选择“精准打击”,显然并非临时起意。
汉翔航空公司长期是台军战机研发的核心,其前身可追溯至空军技术部门,具有浓厚的军方背景。
它生产过IDF战斗机,还承担T-5教练机的制造任务,表面上是训练用机,但多次被指出可进行战斗用途的改装储备,是台当局“台机台造”计划的主力企业。
中山科学研究院视作台军背后的智库和技术“大脑”,它负责的项目覆盖导弹、雷达、无人系统等多个领域,在军事对抗中扮演枢纽角色。
2023年,这个机构对大陆航母“福建舰”的模拟攻击演练,这一行为加剧了两岸紧张,也引发大陆方面的强烈不满。
制裁名单中还有国际造船、中信造船、龙德造船等造舰单位,其中,国际造船是岛内最大造船企业,承担“潜艇自造”计划中的核心建造任务。
中信造船虽为民营公司,但频繁接单制造轻型巡防舰,用于台海防卫任务;龙德造船则专注于巡逻艇、拦截艇等快艇类舰只,服务于台军和“海巡署”的前线部署。
这三家企业共同支撑了台当局近年来“提升海防战力”的战略布局,成为“武装对抗”的现实执行者。
此外,经纬航太和仲硕科技主攻无人机系统,其中经纬航太创办人具备航太博士背景,企业产品被广泛用于台军与“海巡署”联合演训。
仲硕则打造出岛内首款弹簧刀型无人机,强化台军在特种作战中的无人化能力。
攻卫股份公司专营防弹背心、军用头盔等装备,为台军基层战力提供重要后勤保障,这些企业将产品直接提供给军方,所制造的装备多用于台海周边的“实战化部署”。
这8家企业除了服务于台军,还与外部势力维持密切联系,有的技术从美国引进,有的与日、欧防务公司有合作记录,部分人员甚至曾公开参与支持“台独”政策的活动。
在台当局强化“以武谋独”的背景下,它们已经不再只是商业实体,而是“军事节点”和“战略枢纽”。
大陆方面显然已进行长时间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按照大陆出口管制条例,两用物项指的是那些同时具备民用和军用可能性的商品、技术或服务。
这些台企利用“民用名义”获取材料、芯片、结构件等,再进入军工链条,属于典型的“伪装型扩军”,这类行为触碰大陆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红线,制裁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大陆明确表示:任何企业若参与破坏两岸和平、支持分裂活动,都将被列为打击对象,这是一次以点带面的警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任何挑衅都要付出代价。
而在这场看似“经济反制”的操作背后,台当局的军备部署也被迫按下“暂停键”,尤其是“潜艇自造”、“无人机布局”等关键战略计划,因失去大陆在技术、原料和零部件方面的支持,将面临全面延误甚至夭折。
被制裁企业多年来在原材料、零部件、技术设备方面高度依赖大陆输入。
汉翔航空在战机组装过程中需使用的精密电子组件和部分金属材料,多数采购自大陆,依靠性强且替代难度高。
国际造船与中信造船在潜艇制造过程中,也需进口特种钢材、推进系统配件等关键设备,这些产品不是随处可得,成本高、技术门槛大。
一旦失去大陆作为低成本高质量的供应来源,这些企业必须转向欧美、日本等地采购,不仅时间成本倍增,财务压力也会急剧上升。
尤其是军用领域设备的规格、保密要求极高,更加剧了替代难度,结果是:项目要么延期,要么“砍单”,对企业整体营收与信誉形成打击。
此前一些企业虽定位于军工,但同时也有拓展民用市场的尝试,像国际造船原本在民用货轮、工程船等方面对大陆市场有所涉猎,销售渠道已建立多年。
经纬航太的无人机也曾用于大陆部分农业及物流行业,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如今受制裁名单影响,这些渠道被直接封锁。
据统计,202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顺差高达806亿美元,此次制裁虽仅涉及8家台企,却在外资、投资人、上下游客户中引发“示警效应”,部分原计划与这些企业开展合作的境内客户已主动中止谈判,观望态度明显。
大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不限于本土,还具备高度的国际联动效应,跨国公司担忧“间接受制裁”,因此对涉事台企持谨慎态度。
讽刺的是,台当局近年来一直宣称要“拼经济”,强调提升“经济韧性”,但事实却是,鼓励军工企业配合军事部署的同时,又对最大贸易伙伴大陆进行制裁。
此次被制裁企业虽非民生领域,但其波及面之广,却可能引发产业链结构的重新洗牌。
若龙德造船无法继续接收订单并如期交货,将影响相关配套的船舶系统、电力电子、工业涂料等数十家本地企业。
经济部试图补贴、协调替代方案,但面临人才与技术缺口,恐难以短期见效。
与此同时,台当局对外发出的信息仍旧是“坚定配合美国”,声称要在“防御自主”与“区域稳定”之间寻找平衡。
但这种言行与企业界实际利益明显脱节,出口管制既已施行,配合“以武谋独”的企业成了政治牺牲品,也使原本依赖两岸合作的商业生态迅速萎缩。
这场制裁风暴才刚刚开始,受波及的不止军工、制造行业,更可能扩散至金融、科技、民生等多个领域。
两岸同根同源,无论文化、语言还是血脉,都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如此定义,在岛内激起争议,也成为外界质疑台当局意图的重要信号。
当大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邀请国民党老兵赴陆参加时,台陆委会却公然威胁这些曾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老兵,称若参访将取消其退休金,甚至可能处以罚款。
这是无视抗战历史的民族意义,也是在用政治立场打压个人记忆与历史真相,这种历史观与政治立场的异化,是台当局刻意推动的一部分。
他们试图通过教育、媒体与政策,将台湾与中华文化体系“切割”,强化“去中国化”意识,这种操作的目的并不难猜,以“认同转移”配合“政治割裂”,为其“台独”目标铺路。
7月9日,国台办回应此轮制裁事件时指出:“‘台独’是绝路,助‘独’是邪路,”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凡是协助“台独”活动、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与主体,都将面临法律追责,这意味着企业、个人、组织一旦越线,不仅经济利益受损,还可能面临法律清算。
这种坚定的表态背后,是大陆长期以来对两岸关系的战略定力,尽管面对挑衅不断,大陆仍坚持和平统一的大方向。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的立场始终未变,也多次释放愿与台湾各界人士展开对话、合作、融合发展的信号。
可惜的是,台当局并未顺势而为,反而不断“倚美谋独”,将全部政治筹码压在对外依赖上,其幻想在于,美国等外部势力会为其“独立诉求”提供保障与支持,甚至不惜挑起区域对抗。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台的定位始终是“战略工具”而非“可靠盟友”,每一次军售,每一份声明,虽表面上是支持,实则更像是一场对台湾的“牵制交易”。
在真正需要保护时,美国一再强调“战略模糊”,并未作出实质性承诺,面对这种局面,岛内已有部分声音开始反思,认为继续走“倚外谋独”的路线,只会让台湾陷入更被动的处境。
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是不可动摇的底线,但与此同时,大陆也从未关闭和平的通道,只要台当局能够回归理性与对话,仍有合作空间,仍有共赢路径。
历史终将证明,与大陆对抗只会带来灾难,回归和平、理性与统一才是台湾真正的出路。
参考信源:
海峡导报2025-07-09《起底被制裁的8家台湾实体:生产战机无人机潜艇等,是民进党搞分裂的爪牙》